作者:宋檢 時間:2022-10-21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在世界許多大水系中均有出現。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藻類大量繁殖,產生的一些溶于水的代謝物(如藻毒素)不僅可使水體生物死亡,且通過飲用水和水產品富集危害人類健康。在所有的水華藻類中,毒性*強、污染范圍*廣且*嚴重的是藍藻。
藍藻(blue-green algae),又名藍細菌(cyanobacterium),是一類古老而原始的生物類群,廣泛分布于江河、湖沼、海洋等水體中。大多數藍藻在代謝過程中能產生各種毒素。
目前,已確定有毒的藻種包括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華魚腥藻(Anabaena flos-aquae)、阿氏顫藻(Oscillatoria agardhil)、水華束絲藻 (Aphanizomenon flos-aquae)、顫藻(Oscillatoria rubescens)、泡沫節球藻(Nodularia spumigena)等。至今已檢測到的藻毒素主要有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球藻毒索(nodularin,NOD)、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AX)、類毒素-a(anatoxin-a)和高類毒素-a(homoanatoxin-a)、癱瘓性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和脂多糖(LSP)等。
其中MC是由有害藍藻釋放的一類具有強烈促癌作用的肝毒素和神經毒素。 MC是一種環肽肝毒素。MC的一般結構為環(D-丙氨酸-L-R1-赤-β-甲基-D-異天冬氨酸-L-R2-Adda-D-異谷氨酸-N-甲基脫氫丙氨酸)。
其中N-甲基脫氫丙氨酸(Mdha)是一種特殊的氨基酸,含有α、β不飽和雙鍵;Adda結構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MC生物毒性表達所必需。R1、R2為兩種可變L-氨基酸。
由于R1、R2位置上的氨基酸不同,環狀結構不同位置側鏈的不同,以及側鏈上甲基化/去甲基化產生的差異,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結構。目前已從不同微囊藻菌株中分離鑒定了近80種微囊藻毒素結構。表1-1中說明了本研究檢測7種MC結構中R1與R2的氨基酸種類。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