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0-24 來源:互聯網
2014年,環保部著力推進減排工程建設。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900萬噸,1.9億千瓦燃煤機組實施脫硝和除塵改造,9576萬千瓦燃煤機組脫硫設施實施增容改造。《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環保量化指標全部完成。2014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預計可減排2.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預計可減排2%以上,氮氧化物預計可減排6%以上。
污染物總量控制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說,一方面污染物總量在減排,另一方面,環境質量卻有所惡化,這可能由兩種情況引起:一是減排不是實實在在的,只是數據游戲;二是減排質量不夠,沒有做到全覆蓋。
我建議,提出“雙控制”目標:一方面,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排指標作為考核;另外一方面是控制環境質量考核指標,比如二氧化硫、PM2.5等的濃度。總量控制是質量控制的路徑、手段,質量控制是總量控制的目的。從這兩方面進行減排和考核,應該作為“十三五”污染治理的思路。
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同步
除了已經進入實施第二年的“大氣十條”,2015年,“水十條”即將出臺,“土十條”正在制定中,三大環境介質的治污戰役全面打響。
據介紹,“水十條”堅持地表與地下、陸上與海洋污染同治理,市場與行政、經濟與科技手段齊發力,節水與凈水、水質與水量指標共考核,力求通過實行*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生態修復制度,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環境。“土十條”則要求用分級分類的創新思維管理土壤環境,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為出發點,緊緊抓住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個重點,提出保護、禁止、限制和控制的措施要求。
水、大氣、土壤的環境質量不是孤立的,因此,減排同步推進是科學決策。我認為,中央作為三大污染戰役的指揮者,已經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設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乃至具體的減排措施都將形成任務清單被有機分解到各部門和地方。
“大氣十條”涉及投資1.7萬億元,“水十條”可能達2萬億元,“土十條”的估算投資更加巨大,但我覺得不必擔心資金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講結構調整、轉變方式,中央財政在資金安排上正好以此為契機,有一個支持轉型發展的導向,另外投資有一個時間周期,壓力不會太大;另一方面,所有這些投資,來自中央、地方投入以及社會融資等多個方面。近日《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出臺,這是在投資機制上的一個突破,對減輕財政壓力、調動社會資金用于污染治理非常有效。今后,中央財政應該更多地投入到污染治理科技支撐、監測和執法能力建設方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