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0-24 來源:互聯網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目前,我國共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2.6萬多家,普遍規模較小,布局結構分散,檢測品種單一,不少機構重復檢測、結果不互認。而且,絕大多數機構并沒有完全、真正進入市場,迫切需要通過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規模效應。同時,在該領域我國基本已是完全放開,跨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紛紛進入,外資機構數雖然只占我國機構數的0.5%,占據的我國市場份額卻達到25%。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國際公認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很少“走出去”打開國際市場。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已經大大落后于“中國制造”的需要。
毫無疑問,如此大范圍地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層級整合必定充滿了困難,2015年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性質的機構整合,轉企改制基本到位也是一個不太輕松的時間表。“推進大部分機構走‘第三方化’的道路,建立完全市場化的機構,是改革的起點,也是重要一步。”中國檢驗檢測行業資深專業人士、必維集團消費品服務事業部戰略發展總監云大陸在8月份舉辦的一次公開論壇上這樣表示。對于全國數十萬檢測業從業人員來說,能否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從靠行政或國家計劃開展檢驗檢測工作,轉變為靠技術和服務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將是一個挑戰。鮑俊凱秘書長認為,促進國有檢驗檢測機構走向市場,還需要政府健全相應的機制體制,掃除障礙。
有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檢測市場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占60%,而第三方檢測僅占40%。具體來看,國內市場上以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為主,進出口檢測市場上則以第三方檢測為主,占比為84%。
質量技術服務的藍海
《指導意見》對諸多檢驗檢測認證業務領域提出發展要求,例如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計量、檢驗等服務;加強先進重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加快發展藥品檢驗檢測、醫療器械檢驗、進出口檢驗檢疫、農產品[-0.29% 資金 研報]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等服務,發展在線檢測,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開拓電子商務等服務認證領域等等。
很顯然,發展這些服務旨在補齊短板。我國檢測市場規模巨大,據國家認監委統計,2013年檢驗檢測市場規模為1678億元,預計2014年將達2105億元,2015年將達2574億元。隨著幾年來出口法檢目錄不斷調整,出入境(檢測)業務銳減,檢測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但也有專家認為,市場中仍然有大量機會。例如,在傳統檢測領域比如環境可靠性、材料可靠性、專業檢測評價服務,適用性、耐用性檢測等,還有巨大空間。檢測只是第三方檢測企業的一個方面,另外還有檢定、計量、校準、認證和咨詢等大量業務可做,還有綜合類的評價;隨著中國產品的升級換代和產業轉型,以及品牌樹立的需求,設計和營造建立自愿性產品認證也有很大發展空間。檢測背后的技術力量更加重要,比如食品檢測,看上去已經飽和了,但在食品的明示符合性、功能符合性、對人體的潛在危害檢測、研究和評價等方面都還有著相當大的空間。
如今,無錫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公共技術質量中心市場化業務已占90%以上。據中心主任田林輝介紹,向市場貼近了,中心的檢測機構已經可以提供生態紡織品檢測、產業用紡織品檢測、機電產品檢測、汽車及其零部件產品檢測、車輛司法鑒定等市場化和社會化服務,并且很多還延伸到了向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工藝優化、產品質量的過程控制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質量技術服務。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