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08 來源:互聯網
社會分工和交換是產生商業的前提。*早的交換出現在部落之間,只是在代表部落群體利益的酋長中進行。隨著交換的發展和生活資料的剩余,交換逐步滲入氏族內部。交換的出現,又大大推進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發展,同時對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日中為市,交易而退
記述*早交換形式的古代文獻是《周易·系辭》:“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部落之間在約定的時間、地點, 東邊的部落帶來剩余的食物、羊群;西邊的部落帶來燒制好的陶罐、磨好的石斧、石鋤、石鏟等。以其所余,易其所需,不會發生爭端,也無須對多寡輕重進行比較,交易很快就完成了。多么簡單、多么融洽、多么和諧的交換場景! 這大概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父系社會早期的交換景象吧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交換已不限于周邊氏族之間了。黃帝時期已是“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淮南子·覽冥訓》也記述了黃帝時期社會狀況和交易的情景:“道不拾遺,市不預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以上是說到了在黃帝時期,交通已相對發達,水行有舟楫可以代步,陸行有牛馬可以載重。遠距離的交換成為可能, 這樣就能做到“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了。社會性的大分工, 進一步滿足了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同時也更多的依賴交換。在氏族公社時期,大家私有觀念還十分淡薄, 尚能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即便有了相對固定的“市”,交易時還是能做到互讓互利,買賣雙方并無欺詐,也不會發生爭端,因而做到了“相讓以財”。交易活動中,也就不需要任何的管理和干預,故言“市不預賈”。
供交換的“市”,雖日益繁榮,場地也有所擴大,但“以物易物”仍是**的交換形式, 沒有貨幣,也無需度量衡。
商業的萌生
據先秦文獻記載, 商朝時期,經商已有了相對較長的歷史了。相傳商朝的祖先相土、王亥時就已馴養牛馬用作運載工具。他們常常趕著牛馬,馱著沉重的貨物,往返于各部落之間。在當時的條件下,遠走各地十分艱苦,有時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險。王亥就是被“有易氏”部落酋長殺死,牛羊也被搶走了。盡管相土、王亥等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但是這些仍屬于個別商人的商業活動。商朝時期的商業交往,比此前已較為頻繁, 對經濟溝通、文化交流和部落繁榮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幾千年后的今天,在商朝都城的廢墟上不但發掘出了王朝宮殿遺址,還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其中有產于南方的象牙雕;產于沿海的貝、蚌、龜殼;也有產于我國西北的綠松石。這些來自各地的名貴產品,不少是經過商人,源源不斷運到商朝都城來的。史學界認為這期間已萌生了商業,除了這些出土文物外,還有一些甲骨文字的記載可佐證。
商朝的商人逐漸增多,到商朝的中后期逐漸形成一個階層,很可能是在盤庚遷殷前后(殷:地處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此,史書又把商朝稱殷或殷商)。史載:“殷人重賈”、“殷人重富”。還有的歷史學家推斷,“商人”這個名詞也起源于商朝。此說也不無道理。商人階層的形成,可以從“貝幣”的出現考證:“貝”產生于沿海地區,早期內陸只是偶有發現,數量也很少,主要是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可以用串作單位。一串可多可少,多則數枚,少則二三枚。而殷墟的大型墓葬有一次出土數十枚,上百枚,甚至多達千余枚的。說明這些“貝”已不僅是裝飾品,它可以用作交換時的媒介,也可以作為財富,用于贈送、賞賜,也便于貯存。一旦把“貝”用作貨幣,就一定要有固定的單位作為基礎,才能在社會上流通,這也是貨幣流通形式的必要條件。大量史實已證明,“貝幣”是以十貝為一朋作為計數單位的。
上海博物館保存著兩件殷商時期與貝幣有關的青銅器:“饕餮紋鼎”和“倗簋”,鼎上刻一人肩挑著“貝幣”站在船上,旁邊還有一人在劃船。“倗簋”上也有看似出遠門經商的人們, 他們都滿載著貝幣,往返于“市”,形象十分生動。“貝”字又與聚斂財富和交易緊緊聯系在一起;漢字(繁體)中如買、賣、貯、寶、貴等都包含一個“貝”字可證。
這一時期的“大商人”,在交易時已不僅是以物易物了,至于是否已涉及度量衡,尚無確實的證據。
以量度成賈
周滅商以后,對發展商業仍很重視,并對商代遺民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在生活上給予許多特殊優待,鼓勵他們繼續用其專長,為西周經濟發展服務。《尚書·酒誥》中記載:周公對殷商遺民說:你們要好好勞動,在農事完畢之后,可以牽著牛馬, 趕到各地去做生意,以孝敬你們的父母,你們也可以有酒飲了。周文王時,曾遭遇大旱荒年,周文王又運用發展經濟來解決困難。周文王說:四方商人,如果愿意到這里經商,我們在交通上提供各種方便;貨物運到,隨時可以進行交易,不讓你們吃虧。可見西周統治階級對發展商業經濟, 也很重視。但是西周在對商業管理上,卻與商朝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森嚴的等級制度與嚴格的管理上。《周禮·考工記》中有:“匠人營國……面朝后市”。可見營造都城王室時,對“市”已有所規劃。不僅周王都城內設“市”,各諸侯國的都邑也都設“市”。據《周禮》記載,西周的市場管理已形成一定體系和制度,其中不少條款都離不開度量衡。西周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屬于中下層,其職責是專門給皇家貴族提供大量的特殊用品和財物。《周禮·司市》又記載:“大市,日昃(ze)而市,百族為主;朝(zhao)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交易要按規定分時、分段、分對象進行,就是等級社會的一種表現。
西周有非常嚴格的市場管理制度,并設有各級官吏如:司市、載師、胥師、賈(gu)師、質人等。司市為市官之長, 市場的總負責人,管理“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量度成賈而徵價”。據漢代鄭師農、唐代賈公彥注疏,都認為“量度”即度量衡。開市之前,由胥人執鞭度守市,評準物價,視察偽詐。質人:“同其度量,壹其淳(chun)制,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淳,同純,指布帛的幅廣;制,謂一匹布之長。質人手里也拿著鞭度,不時地在各處視察,以保證度量衡的統一。絹帛的幅廣、匹長,貨物的輕重、多少,都必須達到規定的標準。凡爭斗者,執鞭懲戒,有爭長短者,則執度以校正。據賈公彥解釋:鞭度是一種無刃之殳(shu,古代的一種兵器),上系有一鞭,刻有尺度,長一尺二寸。“鞭以威人眾,度以正人眾,故并言”之。試想,這是多么威嚴、多么冷峻、多么等級森嚴的場面啊! 與早期的“相讓以財”、“交易而退”形成了鮮明對比。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