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09 來源:互聯網
動物生存的智慧
有四種動物給人類以深刻的啟示。一種是獅子。當獅子瞄準獵物時,總是隱蔽在草叢中,匍匐前進,在接近時突然發起攻擊。如果從側面切入,就直接咬住獵物的喉嚨;如從后邊切入,就縱身跳到獵物背上,將自己的身體側翻,使獵物因失去平衡而倒地,順勢咬住口鼻,使獵物因窒息而亡。二是松鼠。當松鼠捕捉、爭搶食物時,有時難以直接跳到食物所在的地方。它總是先選擇腳下牢靠而又完全可以到達的另一根樹枝,縱身一躍,三躍兩跳,就躍到了瞄準的獵物那里。三是蒼鷹。其爪堅硬而鋒利,喙長而彎曲,翅膀剛勁而富有彈性。在捕捉獵物時,直擊目標,迅即成功。蒼鷹之所以有此本事,源于它經受的特殊訓練。幼鷹出生不久,剛剛長出翅膀時,老鷹就以堅利的喙鉤,狠狠地將雛鷹稚嫩的翅膀啄掉,待重新長出第二代翅膀。四是長尾猴。長尾猴在自己的領地,不吃樹上的嫩芽和花朵,只吃那些長成的葉子,大概是為了讓嫩芽長大,讓樹開花結果。
獅子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之前,先不要聲張,待機會到來時,不能猶豫,而且要選準切入點。懂得保密也是它的智慧。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人不密則失時。松鼠啟發我們如何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并一步一步達到。蒼鷹的做法說明,成功需要經受挫折、磨難。長尾猴的做法是為了涵養“食源”,就這一點來講,超過了人類。我們到了資源接近枯竭的時候,才明白了可持續發展,但已經吃了子孫后代的飯。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少不了這四種智慧。這四種智慧歸結為一點,就是在獵食時,好好地“計量”一番。
學學野草的本事
野草,這個莊稼的大敵,人類為除掉它,已和它斗爭了成千上萬年,幾乎無所不用其*,但它并沒有被滅絕,而且生命力*強。原因何在?
**是魚目混珠,這是許多野草賴以生存的手段,有些和莊稼親緣關系近的野草(如谷莠子、野高粱、野綠豆等)長相和莊稼相似,常常以假亂真,在人們除草時得以蒙混過關;其次是驚人的繁殖能力,有的野草可以結上萬粒籽種,只要有1%的種子發芽,就可大面積繁殖;再次是成活能力*強,你把它鋤掉數日以后,看起來都快干枯了,只要一次降雨過程它就會重新成活;第四,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如彎子草、馬齒莧,把它截成數段,沒有根了,還可以生出次生根,照樣成活并長大;第五是“大遷徙”,草籽重量輕,有的還長有易被風吹走的附屬器,如蒲公英種子長有絨毛,像一把小“降落傘”,隨風飄蕩,幾乎“無孔不入”;第六是“長期潛伏”,一般雜草種子的壽命為4~10年,這是作物種子無法比擬的。美國艾奧瓦州一位農學家,將馬齒莧、皺葉酸模等野草種子在土中埋了25年后取出,發現其仍有發芽能力,草籽之所以能長期“潛伏”,是由于它披了“盔甲”,外面有角質膜,不易透水透氣。它們即使被某些動物吃掉,排泄出來,照樣能夠發芽;第七是能“溜之大吉”,不少野草種子有很強的脫落性能,它們比作物提前成熟,待收割時,已大部分溜走,落在了地上的縫隙里,使人難以在收割莊稼時一并除掉它。
野草的這些智慧,給人類以深刻的啟示。**是在磨煉、挫折中得到了鍛煉。野草沒有溫室那樣的保護,沒有人為的呵護,在自然界里經風雨、見世面,練就了一身筋骨;其次是客觀環境使其增強了適應性,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多種適應和避險的能力;其三,它對生存、生長條件的要求不高,不奢望別人的恩惠和施舍,能夠自立自強。就此而言,它比我們的許多父母用包辦代替和過度呵護的辦法教育子女的做法要高明許多。這里需要“計量”的,不是親昵,而是磨煉。
減慢生活的節奏
有一個童話故事:一個圓環在滾動中不小心失去了一塊邊角,于是急著去尋找,但因缺損的原因,滾動的速度變慢了。如此,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陽光、蝴蝶,聽地上小蟲的叫聲……這些都是它快速滾動時所無法注意、未能享受到的。有**,這個圓環終于找到了那個邊角,重新補上缺損,又很高興地快速滾動起來。可是,因為速度太快,它再也無法賞花望月,更沒有機會聽鳥蟲的叫聲,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于是,這個圓環故意丟下了那個邊角,又成為有缺陷但快樂的圓環了。
“計量”一下繁忙和思考的時間吧!經營者為了賺錢,公務員為了升遷,科技人員為了晉升技術職稱,總是來去匆匆、日夜兼程地奔波,好像上述那個圓環一樣,在不停地快速滾動著。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透支健康;二是忙亂中出錯,甚至因缺少謀劃而失策,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據報道,加拿大有一個“慢生活”機構,主張將生活節奏放慢,受到了該國民眾的歡迎。“慢生活”所以被人們認同,其好處大概有三條:一是有利于健康,長期疲勞和緊張會引發多種疾病,這已為醫學科學和大量事實所證明;二是有利于成功,做任何事都不是單純地勞頓所可以企及的,應當有思考、謀劃的時間,謀好再動才是上策;三是有利于品味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節奏太快,一切都來不及體驗和感悟。如果一輩子都這樣生活和工作,那就沒有意義了。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孔子有句名言,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有其道理的,但也不盡然。
滄州有個有名的鐵獅子,又名“鎮海吼”,是南北朝時期后周所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一千多年來,鐵獅子一直風餐露宿,雙腿陷在泥土里,但沒有明顯銹蝕,也沒有裂紋。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用炸彈也只是炸掉了一個下巴,整體紋絲未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文物局的好心人給鐵獅子搭了一個棚子,以防風吹雨淋,結果鐵獅子加快了銹蝕;好心人接著又給造了一個水泥平臺,用吊車將鐵獅子移到平臺上,結果很快出現了縱橫交錯的裂紋,而且越來越大。現在,鐵獅子只能靠鋼管支撐,才不至于癱倒;靠鐵絲捆綁,才不至于散架。可憐好心人的一片好心,將保存千年的文物毀了。不得已,作為鑄造之鄉的泊頭市一家企業又重新鑄造了一個鐵獅子,盡管惟妙惟肖,但與原來的無法相比了。這是一個天大的遺憾。還有一個故事:一只海龜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從大海里爬過海灘,到岸邊產卵。一位好心人怕有人捉去食用,怕受到其他動物的傷害,于是將海龜重新送到大海。海龜不會說話,但不知它對這位好心人的行為作何感想。
人不僅對于物體和動物,包括對人,“己所欲”,也不一定非“施于人”不可。強加于人幾乎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害無益的,這種情況也多發生在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方面,不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做游戲、拆卸玩具、參加社會活動等);另一方面,又強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參加各類學習班,加班加點寫作業等)。其實,任何人對于別人,己所欲,也不要“施于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具體情況,也有各自特定的活法。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自己想做的事情別人不一定愿意做。重要的不是“計量”自己的所欲,而是別人的所欲。記住:個人的事情由個人作決定,不要企圖代替別人作決策。
從孔子的“三戒”說起
孔子有言:“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朱熹解釋說,“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的是血氣;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氣。”
“少時,戒之在色”,用現在的話就叫“偷吃禁果”;壯時,“戒之在斗”,可套用那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問題是,究竟該不該,不能事先作出清醒的判斷;老時,“戒之在得”,恰好符合當今官場的“59歲現象”。其實,老年被騙的案件也屢見不鮮。雖然孔子的話已過去幾千年了,聯系當今社會,講得很有道理,也符合實際。由此可見,學校和家庭,對于少年兒童有針對性地進行“戒色”教育;對于青壯年有的放矢地進行“戒斗”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過,這種教育主要的不是靠說教,而是靠案例。中小學生由好奇發展到性關系,青壯年由逞強發展到殺人,毀掉自己的前程甚至毀身,造成家庭悲劇的案例比比皆是。至于老年人的“戒得”,就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更多的是“自律”。而這些應當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相配合,兇殺、色情電視劇、電影、出版物等的誤導可能會抵消任何良好的教育和自律。
禍福得失不須驚
《菜根譚》里有這樣一句話,“鳥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后;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這段話的意思是:本來是為捕鳥設的網,不料鴻雁落入其中;螳螂一心捕蟬,沒想到后面有一只黃雀;戲中有戲,玄機之中還有玄機,變換中還會有另外的變幻,只要人的思維正確,就不足懼!有些事在意料之中,有些則在意料之外。對意料之外的事,不要驚慌,應沉著冷靜應對;對意料之中的壞事,要提前加以預防,對意料之中的好事,要積*推進。
人生萬事,世界萬物,許多時候是:有得也有失,有失也有得。人之不幸,可能會帶來有幸,人之有幸,也可能會帶來不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同門,利害相鄰。古人所說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以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人常敗在自己的劣勢上,有時也會敗在自己的優勢上。“看似木訥似無才,不屑張揚本色在”的人,也未必就無福。巧詐不如拙誠的巧詐,表面上用一種假象掩飾,當別人是傻瓜,視自己是能人,好像很聰明,但是時間一久,伎倆被識破,人們就當看你在演戲了。相反,“拙誠”,干脆以老實示人,總不吃虧。當今社會,對于傻瓜和人精,有必要清醒地“計量計量”。
所謂“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是說平時很聰明,但在涉及人生關鍵的一步或幾步上犯糊涂。人生之路既短暫也很漫長,但*要緊的往往只有幾步。面臨關鍵時刻,每個人都需當機立斷,而越是當機立斷,越是要想明白,不能靠小聰明。人與人的智商其實相差不遠,而思想境界卻能差上十萬八千里。別忘了,有時候聰明絕頂的“鄰居”就是糊涂到家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商人與商業》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