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16 來源:互聯網
備受矚目的2015年度國家*高科學技術獎繼2004年后再度空缺,引起熱議。記者采訪相關專家,探詢“空缺”緣由。
根據1999年頒布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高科技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該獎須報請國家主席簽署,并由國家主席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
《條例》明確指出,國家*高科技獎授予兩類科技工作者。其一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建樹的”,其二是“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該獎項于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共有25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包括“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程開甲等。
2004年,國家*高科技獎曾首次出現空缺,當時引發了“難道中國現在已經找不出像樣的大科學家了嗎?”等類似爭論。但在負責評審具體事宜的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的有關負責人看來,“空缺”僅是嚴格執行評選流程的客觀結果。
記者注意到,本次國家*高科技獎空缺,與評選流程的兩點*為密切相關:一是須有相關機構和****,二是得票須超過三分之二。
國家*高科技獎采取推薦制,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高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換言之,如果沒有被這些機構或****,便注定“無緣”獎項。
在傳出“空缺”的消息后,不少人會想到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向記者確認,此次屠呦呦并未獲得推薦。記者也注意到,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推薦工作的截止日期是2014年12月15日。
該負責人表示,未被推薦并不意味著否定科學家的功績,“無論是青蒿素研究成果所獲的‘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還是屠呦呦先生獲獎后中國領導人發去賀信,都是對她給予了充分肯定”。該負責人說,這次未被推薦并不意味著“以后就不可以再參與評審”。
記者了解到,本屆共有9名候選人被推薦,有3位候選人進入*后一輪投票。“但是三人的票數均未達到三分之二。”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的負責人說,根據規定,采取記名投票表決方式進行評審,獲獎人選應必須由到會委員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數(含三分之二)通過。“有的候選人只差一兩票。他們都比較優秀,只是大家也許覺得距離*高科技獎還有些差距,可以再過一段時間。”
面對這份“空缺”,也有一些科學家表達了遺憾。一位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者說,國家*高科技獎實為向公眾介紹辛勤工作的科學家的*好形式。還有科學家對記者表示,除了政府評獎,也應逐漸實現學術共同體內部同行評價的獎勵機制。
“空缺并不意味著沒有。對任何重要的創新性成果,還是能夠提煉出幾位有**貢獻的個人。”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代表潘建偉對記者說,希望評選流程不斷改進,“能夠及早把各領域的科學突破納入獎勵”。他認為在物理和生物科學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將更多地獲得國際認可。
中國的科技獎勵改革正在探索中前行。一方面,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五大獎項將全部采用推薦提名制。另一方面,繼續強化獎勵的榮譽性和對人的激勵,突出對重大科技貢獻、優秀創新團隊和青年人才的激勵。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