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17 來源:互聯網
“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產業鏈延伸較長,所以離不開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今天舉行的“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項目成果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如是說。
劉旭表示,數據顯示,2009~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絡直報系統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244起,累計38958人中毒,749人死亡;2011~2013年國家食品安全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行動共偵破各類食品安全事件49500余起。
中國工程院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重大咨詢研究項目,由時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干院士任組長,近20位院士和300多位食品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研究。
項目執行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指出,我國食品工業基礎薄弱,小、微型企業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業的80%以上,增加了監管難度。
上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就嘗試采用以政府監管為主、借助社會力量對食品安全加以監管的新模式,形成由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維權、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社會共治格局,各方均貫徹契約精神。
反觀我國,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不過,龐國芳認為,未來15年我國經濟社會戰略轉型對食品安全影響深遠,法律和監管體系將日益完善,全方位的社會共治格局將初步形成。
專家預測,未來10~20年,疫情疫病傳播和突發性致病菌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和來自種植養殖業濫用藥物以及環境污染造成的化學性污染,將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特征。當我國發展到美國21世紀初的經濟水平時,食源性疾病、營養安全和生物恐怖主義可能構成食品安全的長遠威脅。
對此,項目組建議加強現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整合,建立以過程控制為主、終產品為輔的風險監測體系,制定食品中病原微生物、食品中環境污染物、食品中農獸藥殘留、食品營養成分和國民健康指標、食品真實性等五項基礎監測計劃,構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網絡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前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