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3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我國出口食品農產品下行壓力加大,擴大出口面臨安全監管和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疊加等諸多挑戰。檢驗檢疫部門針對當前外貿新形勢、新《食品安全法》實施、簡政放權、服務通關便利等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客觀分析履職服務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提升監管能力,確保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促進擴大出口提出對策建議,切實推動質量強國戰略。
出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工作現狀
出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工作概況。近年來,食品農產品的安全監管必須延伸至基地、投入品、原料生產、成品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食品安全風險陡增,食品安全監管環節愈加復雜。目前,全國已累計備案食品出口原料種植、養殖基地1萬多家,備案出口的食品企業1.3萬多家,對73種高風險的食品進行嚴格監管,對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嚴密監督,推動地方政府累計建立了236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對出口食品農產品實施了從原料、加工、儲存、運輸到出境的全過程監管。盡管如此,面對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提高,質量安全衛生問題屢遭通報,檢驗檢疫部門仍然被認為重檢驗、輕監管現象較為突出,通關速度較為滯后,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力度不夠,應對國外技術貿易措施效果有待加強等不足。
出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工作面臨問題。一是責任落實不到位。目前,執法人員的能力考核機制、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尚不完善,執法人員責任意識和執法能力都有待加強。二是社會共治不緊密。檢驗檢疫部門與食藥、衛生等執法部門的聯絡互通機制還不夠完善,部門間、區域間信息通報和執法協作配合還不緊密,齊抓共管的*大合力尚未形成。新的鼓勵性的舉報獎勵、輿論監督等手段,以及食品安全監督員、志愿者作用,行業協會、新聞媒體、消費者有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方式應用得還比較少。三是配套制度不完善。相關細化措施尚在進行中,與法律相沖突的規章、規范性文件等修訂還不到位,具體執法過程中將會遇到執法依據的合法性、有效性問題。不可忽略的是部分企業對新的《食品安全法》認識不足,存在質量安全主體意識淡薄問題,未能嚴格按照新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進行生產加工。
檢驗檢疫部門應采取的措施
風險分析,推進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受制于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連鎖反應,檢驗檢疫部門并不敢輕易大幅降低出口前成品檢驗,但是大膽嘗試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如廈門檢驗檢疫局實施“即報即放”的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模式改革,推進“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以產品風險監控和生產企業自檢自控為抓手,全程監管與重點抽檢相結合”的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模式,強化風險管理理念,既提高驗放效率,又確保質量安全水平。
信息化支撐,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積*應用物聯網技術構建更加完善的食品農產品全程監管和追溯體系,應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全面提升進出口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以漳州檢驗檢疫局探索開發的出口食品企業信息化移動監管系統為例,該系統以企業種植場農業投入品管理、生產加工過程關鍵控制點監管等要素為主要內容,實現從原料基地、加工到出口的全過程監管,涵蓋風險預警、風險監控、信息查詢、信息溝通于一體,在試用中取得了較好成效。
夯實基礎,大力推進示范區建設。***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建設,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主導,相關部門聯動、檢驗檢疫推動、龍頭企業帶動的多方聚力效應,強化了區域內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加強了農業化學投入品的管理和疫病疫情的防控,更利于促進示范區內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的整體提升,通過監管端口前移,從源頭管理入手控制出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從而實現出口貿易便利化。
整合資源,促進檢驗檢測業務發展。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國務院“整合一批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工作要求,抓住《食安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和各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可以指定符合資質條件的食品檢驗機構從事進出口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的檢測”的有利條件,抓緊制定整合方案,積*穩妥地推動檢驗檢疫系統內技術機構的整合。
嚴字當頭,依法實施違法處罰和監督問責。新《食品安全法》明確了未遵守本法規定出口食品,由檢驗檢疫機構實施處罰,在具體的處罰量刑上也進一步加重,檢驗檢疫部門應當依法實施對企業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處罰力度,充分把握違反新《食品安全法》出口食品的具體行為及處罰措施,在工作中利用法律武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同時要把法紀規矩挺在前面,強化內部執法稽查,對執法人員不履職、亂履職的行為,強化責任追究,切實提高出口食品檢驗檢疫監管工作的嚴肅性。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