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4 來源:互聯網
空氣污染特別是PM2.5是當前人類面臨的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北京大學課題組研究人員近期在此問題上取得跨學科進展,首次以熒光標記的酵母菌取代現有方法中的半導體傳感器,實現了對PM2.5多方面毒性的實時在線監測。
據了解,目前對于大氣顆粒物的毒性研究,大多采用離線的方式,不能及時知曉其毒性;而細胞染毒或動物暴露實驗靈敏度偏低,一些健康效應不易檢測到。在顆粒物致病機理方面,目前也存在類似“盲人摸象”的現象,不能夠全方面地了解PM2.5的毒性機理。
受酵母菌相關研究的啟發,由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要茂盛、物理學院副教授羅春雄領導的研究團隊,集成利用空氣采樣、微流控、熒光蛋白標記的酵母菌以及單酵母菌蛋白熒光自動檢測平臺,用活體酵母菌替代傳統半導體傳感器,創建了大氣PM2.5毒性實時在線監測系統。
要茂盛介紹,課題組先將PM2.5顆粒物采集到液體中,再將樣品實時輸送至放有酵母菌的芯片里。由于酵母菌會對來自顆粒物的刺激發生反應,通過用不同熒光蛋白標記酵母菌的所有基因,就可實時看到酵母菌的哪些基因對顆粒物的刺激發生了響應,就好像可“實時監測不同地區車輛行駛狀況”。
據悉,這種酵母菌俗稱釀酒酵母,繁殖快,其基因序列于1996年測序完成,是**個完成基因測序的真核生物,被廣泛地應用在人類疾病研究中。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法對于顆粒物對人體健康效應機制的研究提供了開創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從分子水平理解PM2.5對人體的可能損傷情況。
目前,此項研究成果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課題組正在利用該體系對不同國家、地區顆粒物的毒性進行研究,同時也在篩查更多有響應的酵母菌蛋白,并研究其靈敏度、響應的毒性標定,以進一步揭示PM2.5對人體的具體致病毒性機制。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