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5 來源:互聯網
隨著本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上主要糧食進口國,糧食安全問題又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傮w上,在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農業投入等因素的驅動下,過去30年,從供給、收入、營養、市場價格等方面來看,中國食物安全度都在不斷提高。
筆者團隊通過對未來中國糧食安全情況的研究,認為中國農產品供需將基本平衡,但結構明顯不合理。未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飼料安全問題,而飼料安全問題是畜產品供給安全問題,即不是“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而是“誰來供給中國畜產品”或“誰來養活中國需要的畜禽”問題。
過去,我國農產品缺口主要是大豆和棉花。2010年,大豆和棉花進口額分別占農產品總進口的35%和8%。2012年,大豆進口量又比2010年增加6.4%,達到5829萬噸;同期,棉花進口量更增長62.1%,達460萬噸。與此同時,玉米、糖、食用油、奶制品和豬牛羊肉等農產品進口也顯著增長,短缺日益明顯。
研究表明,隨著居民消費結構改變,2015年至2030年,中國玉米進口量將從470萬噸增長至3980萬噸,自給率從97%下降到85%;大豆的進口量將繼續上升,從8170萬噸增長至1.245億萬噸,超過九成依賴進口。同時,奶制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進口適當增加。
由于我國大米和小麥的消費將出現穩定和下降的趨勢,大米和小麥的自給率基本能夠保持在****左右;同時蔬菜、水果、花卉、水產品和加工食品不但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中國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這些食物的凈出口國地位。但如果要保持畜產品供需的基本平衡,隨著畜產品需求的增長,我國飼料糧玉米和大豆進口量到2020年預計將超過國內需求量的10%和88%,我國的牧草進口也將顯著增長。
我國農產品供需平衡所呈現的變動特征和趨勢的根源來自食物需求的增長和資源的約束,未來至少在20年內食物需求還將出現剛性的增長,而水、土等資源將是永久的剛性約束。這兩種剛性變動都是未來難以改變的趨勢。
因此,中國未來糧食及主要農產品供給面臨的挑戰將主要來自于小規模經營、科技創新挑戰、勞動力成本上升、水資源短缺與污染、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等方面。
當前,全球人口和土地分布是非常不均勻的,中國的情況更為嚴峻,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8%,卻需要養活全球近20%的人口,而中國北方屬于水資源高度風險區。如果一定要讓所有大宗農產品都自給自足,必然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口農產品相當于以虛擬形式進口耕地資源和水資源。
據估算,到2030年,中國凈進口農產品相當于進口“虛擬耕地”資源6.6千萬公頃,相當于2015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的49%;與此同時,凈進口“虛擬水”相當于2015年中國農業灌溉用水的30%~40%。
要緩解食物安全問題,政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在國家食物安全的戰略上根據國家總體利益做出結構性的調整,需要把政策重點聚焦在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上,同時還需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好國內外的農產品市場。
中國應??诩Z,逐漸放開飼料糧進口,保持大豆進口,支持繼續進口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同時,出口相對具有比較優勢的蔬菜、水果。關鍵作物是作為飼料的玉米,如果限制玉米和大豆進口,未來中國必然需要大量進口畜產品;如果加大玉米和大豆進口,畜產品能基本自給。
為此,新世紀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要實現五個轉變和五個目標。五個轉變包括:從“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觀念轉變,從“糧食安全”向“口糧安全”轉變,從“進口畜禽產品”向“適度進口飼料糧”轉變,從“飼料糧”向“飼料”(飼料糧+牧草)轉變,從“國家層面”向“貧困家庭”微觀營養轉變。五個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食物總體自給率達到95%以上,大米和小麥自給率達到****左右,飼料玉米自給率達到85%以上,肉蛋等實現基本自給,營養安全和健康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