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9 來源:互聯網
雜草稻是田間的“山寨版”水稻,直接導致稻田減產,品質下降。浙江大學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及分析,揭示了雜草稻的遺傳機制,為雜草稻防治奠定理論基礎。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雜草稻出現在田間,與正常的栽培水稻爭陽光、水和養分,嚴重影響著水稻產量與品質。雜草稻米粒口感堅硬粗糙,如果農民在收割時混入了雜草稻,大米就賣不出好價錢。”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教授樊龍江說。
在田間,雜草稻是一枚“潛伏者”。從苗期開始,雜草稻就與栽培水稻一同拔節長葉,外形上*難區分,成熟后很快就落粒,種子“潛”入土中。雜草稻還能休眠——如果一塊地改種玉米,種子就在土壤中休眠,隔兩年后灌水種了水稻,雜草稻又會“復活”。
研究人員介紹,雜草稻已成為全球稻田的疾患,在東南亞、南美洲等稻區大面積分布,我國江蘇、廣東、遼寧和寧夏等地也有一定面積受到“污染”。
樊龍江團隊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陸永良課題組從我國江蘇、廣東、遼寧和寧夏四地收集了155份雜草稻材料和76份當地歷年栽培稻品種,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分析后發現,我國雜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由不同種類水稻串粉后形成,通過平衡選擇進化機制適應復雜的自然稻田環境。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直接與雜草稻的果皮顏色和休眠有關的基因組區域。
“目前,人們只能用一些基于經驗的辦法阻止雜草稻的肆虐,比如收割時注意盡量減少稻谷落粒、避免不同水稻品種之間的花粉串粉等,但這些辦法并非一勞永逸,甚至收效甚微。”樊龍江表示,雜草稻遺傳機制研究將從基因層面對雜草稻精準防控和制定合理水稻栽培措施進行理論指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