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30 來源:互聯網
11月15日2時35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三號D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萍既請笥浾吡私獾?,作為“老番號”中的新成員,該衛星增添了不少新本領,不僅能穿云透霧,還能觀測*光。它將使我國天氣預報的精確度和時效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穿云透霧測*光,數據80分鐘傳回
風云三號D星總指揮兼總師高火山介紹,該衛星裝載了10臺(套)遙感探測儀器,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廣角*光成像儀和電離層光度計為全新研制產品,可幫助衛星實現全球、全天候、多譜段、三維和定量探測。
“新增的這些遙感儀器可以逐步滿足氣象領域對不斷提高大氣探測精度、增加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增強空間環境綜合探測能力的新需求?!卑嗽?09所風云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朱維說。
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可以測量大氣在不同光譜通道的輻射值,再定量反演得到全球大氣溫、濕度的三維分布,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和評估。
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能對全球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碳等氣體柱總量進行高精度探測,有助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源和匯分析、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關系等科學研究。
廣角*光成像儀和電離層光度計,則分別用于獲得磁層不同區域的時空信息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等參數、電離層赤道異常區的二維精細結構、準確定位*光邊界等。
“風云三號D星是國內首顆利用南*衛星數據接收站接收數據的對地遙感衛星。”該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說,其90%的觀測數據,能在觀測后80分鐘內傳回國內,傳輸速率增加了30%,計算能力增加17.5倍,數據存儲能力增加了近10倍。
地面應用系統首次實現南北*建站
“風云三號D星,可謂**個享受到‘5+2’模式的*軌氣象衛星。除了原先的幾個地面站,喀什站和南*站也會正式‘上崗’,這將保證它的數據更好更快地接收下來。”張鵬透露。
此前,風云三號家族的地面站實行“4+1”模式:國內有佳木斯、烏魯木齊、北京和廣州4個地面站,國外有靠近北*的瑞典基律納站。張鵬介紹,“5+2”模式將使國內觀測數據的接收時效更強。對于*軌衛星數據應用而言,要優先保證的,是中國及周邊地區的觀測數據能夠*快送達地面站。
衛星觀測隨時都在進行,但是衛星數據順利被接收的前提是衛星和地面站彼此能夠“看得見、握得到手”。我國幅員遼闊,如果只建一個接收站,那么離接收站較遠地區的觀測信息就無法實時下傳了。*好的辦法,就是讓地面站“鎮守四方”。喀什站的加入,使風云三號D星的國內數據接收范圍在經度上能再向西延伸12°左右。
“要使境外觀測資料高時效傳到國內,在南北*建衛星接收站便成了優選方案。”張鵬說,此前,我國在北緯68°左右的瑞典基律納建了衛星接收站,開啟了我國在海外建遙感衛星接收站的先河。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的觀測數據,*慢需要4個小時可下傳。
目前,這樣的模式可以保證常規氣象服務。但是出現緊急情況時,衛星數據越快傳到國內越好。如此,南*衛星站應運而生。
據風云三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楊忠東介紹,針對風云三號D星,我國與挪威合作,于今年完成了東南*洲毛德皇后地Troll氣象衛星地面站(簡稱南*站)的建設。原來*遲4個小時的接收時效,一下子縮短至1個多小時。
隨著天上的衛星越來越多,地面也需要更多的天線來保證數據接收。目前,風云三號系列衛星數據接收天線從7部增加到15部。此前衛星資料的星地下傳速率是360兆,而風云三號D星的下傳速率是480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