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2-06 來源:互聯網
記者近期在遼、黑、閩等省調研了解到,近年來,一些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上馬,對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消耗過量玉米庫存、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更多項目陸續投產,以及東北玉米“臨儲”拍賣大力推進,業內也存在對玉米供不應求的擔憂情緒。相關人士建議國家通盤考慮,堅持適度原則,支持企業向以秸稈等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工藝轉型。
新上燃料乙醇項目大量消耗玉米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新上的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多在東北、山東等省布局,可大量消耗玉米。記者來到位于遼寧省鐵嶺調兵山市的3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現場看到,存貯、蒸餾等設備已安裝完畢,這一項目計劃年使用100萬噸玉米,于2017年秋季開工建設,現已基本完成。
不光在遼寧省,在黑龍江省北安市,當地的一個3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今年10月開工。北安市商務糧食局局長梁安說,這個項目總投資18.2億元,以玉米為生產原料,年可加工轉化玉米92.4萬噸。預計建成后,年均營業收入22億元,年均利潤總額1.8億元,上繳稅金1.2億元,安排就業600人。據了解,這僅是黑龍江新增的270萬噸玉米燃料乙醇項目中的一個。
記者綜合港口、農業等部門消息,包括玉米燃料乙醇在內的東北的玉米深加工項目近年來呈加快擴張態勢,有的已投產,有的仍在建設和計劃建設中。2017年,東北四省區的燃料乙醇、淀粉等企業的玉米深加工能力接近4000萬噸,2018年將達到4600萬噸,預計此后還將繼續增加。
一位營口港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2018年,這個港口的玉米下海量將為3000萬噸,但隨著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項目的落地,東北玉米本地消耗增加,預計2020年將減少到2000萬噸。
據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數據統計,2015/2016年度,國內玉米產量2.24億噸,到2018/2019年度減少至約2.16億噸,同期的玉米總消費量由于飼料消費和工業消費量快速增加,已由1.77億噸增加至2.62億噸。
基層干部和業內人士表示,燃料乙醇項目是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振興東北經濟的重要舉措,能夠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緩解石油資源短缺,低能耗、低物耗的特點符合燃料乙醇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可降低國內能源對外的依存度,減少原油的消耗,節約寶貴的****資源,保護大氣環境,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生物燃料乙醇還能進一步推動糧食轉化,帶動農民增收,破解農民“賣糧難”,拉動地方經濟發展,解決勞動力就業,帶動糧食深加工領域的深入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業內擔憂未來玉米供應緊張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人們正在尋求一條在經濟上可行、資源上可持續、能同時解決能源和環境雙重問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燃料乙醇在交通去碳化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乙醇汽油與純汽油相比,減排超過50%。2017年9月份,我國出臺了《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明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推行燃料乙醇。2001年起,我國陸續在廣西、內蒙古、山東、河南等地啟動生物燃料乙醇試點。
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發展燃料乙醇項目有利于提升玉米深加工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如果發展過快、布局不合理,也存在一些隱憂,可能會加劇玉米市場供應緊張等問題。
“今年東北玉米‘臨儲’拍賣成交10013萬噸,還剩不到8000萬噸,預計明年全部拍完。”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說,“這么大的拍賣量,也不見玉米價格往下走,說明需求很旺盛。如果今后國家不對玉米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項目進行控制,玉米市場可能很快從過剩轉向短缺。”
山東壽光巨能金玉米集團總經理高世軍認為,從2019年開始,中國的玉米市場供求關系將是“緊平衡”,進入一個正常的由市場主導的平穩發展期。但如果國家推進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將對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馬文峰說,目前來看,玉米“去庫存”加大,未來玉米“供不應求”的矛盾將比較突出,將帶來玉米價格的上漲,這將增加燃料乙醇企業的原料成本,如果在技術和管理上不能全面升級,很有可能出現“建成即停工”的風險。
“照現在這個趨勢發展,越來越多的玉米在東北本地消耗,而玉米缺口將主要出現在南方。”廈門建發物產玉米項目經理蔣俊說,這部分缺口可能需要進口來彌補,但目前我國進口玉米每年配額只有720萬噸,且僅有一部分投放市場,未來的進口需求很可能會增加。
生物燃料乙醇產業“與人爭糧”的聲音一直存在,以玉米為原料的**代燃料乙醇生產工藝,雖然技術成熟、成本低廉,但也有不少人士擔心過度使用可能威脅糧食安全。
宜全局統籌 加大對技術升級
采訪中,業內人士和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從國家層面對燃料乙醇項目加強監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生物燃料乙醇可充當中國國內糧食供求的“調節器”,但為防止無序發展,帶來“與人爭糧”的隱患,必須從國家層面對燃料乙醇生產進行嚴格監管、審批。從長期看,為避免與糧食安全形成矛盾,燃料乙醇非糧化生產是發展方向。
鼓勵企業進行非糧燃料乙醇項目技術升級。馬文峰說,以玉米為原料的**代燃料乙醇生產工藝,雖然技術成熟、成本低廉,但過度使用可能威脅糧食安全,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燃料乙醇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從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技術,向以秸稈等廢棄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工藝轉型,進一步提升纖維素制乙醇的技術。
據了解,中國國內每年可利用的秸稈和林業廢棄物超過4億噸,30%即可生產生物燃料乙醇2000萬噸。這些都為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東北一家大型燃料乙醇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纖維素燃料乙醇項目,可將大量秸稈“變廢為寶”、減少焚燒污染,但目前來看,生產成本仍然偏高。她說,企業采用的玉米作為原料,進行乙醇生產的技術比較成熟,大約3噸玉米產出1噸乙醇,按照玉米現價每噸1800元計算,生產一噸的成本為5400元,而按現有企業技術水平,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出1噸乙醇,至少需要1萬元以上。
有業內人士表示,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是一項與環保和碳減排直接相關的技術,不應只靠企業的力量,政府宜進一步制定清晰明確、長期穩定的稅收、財政等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的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加快各方力量的技術集成,盡快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推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