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2-09 來源:互聯網
日前,國際學術雜志Gut 刊發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題為Tra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 vivo human oral microbiota elucidates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at the gateway to the GI tract 的短文。這是該團隊繼2018年5月在此雜志上發表孕期健康塑造新生兒初始菌群的研究論文后,再次推出他們在口腔微生物膜形成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論文得到了雜志主編的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揭示了口腔菌群從破壞到重建的完整過程。
*新研究發現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定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IBD和結直腸癌等患者腸道中富集的細菌很多來自口腔。而且,微生物由口腔沿著消化道異位定植是一個頻繁且連續的過程。這些研究不僅強化了口腔與腸道之間的聯系,也激發了關于疾病起源于口腔、腸道亦或兩者皆有的討論,也引起了人們對于口腔菌群、小生境及口腔健康維護的重視。不僅如此,將口腔菌群用于消化道或其它疾病的輔助診斷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流動態的唾液和附著態的牙菌斑是口腔微生物的兩種基本儲存形式,從時間梯度上來探究它們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能夠更好地了解口腔菌群,以及判斷它們作為生物標記物檢測疾病的可靠性。基于此,趙方慶團隊開展了該項研究,并獲得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洗牙是臨床常見的牙菌斑清理手段,恰好為跟蹤口腔生物膜附著情況和菌群重建過程提供了便利。研究團隊通過對洗牙前后三個月間11個連續時間點內的169個唾液和牙菌斑微生物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以確定因受到外力擾動而崩解的口腔微生物膜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時間以及口腔菌群作為標志物是否具有足夠的穩健性(如圖)。團隊通過追蹤人體口腔菌群的聚集,觀察到它們在受到破壞后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會隨時間發生動態變化;并發現在強烈干擾后的整個跟蹤周期中唾液菌群多樣性和結構一直保持穩定,而牙菌斑菌群*為混亂的時期是生物膜解離后7小時至3天。研究明確了生物膜發生、發展和成熟三個時期的準確時間跨度,即從洗牙后菌群解構,到1天后嚴重偏離原始狀態,再到3天后重建,及隨時間推移逐漸恢復到原始完整形態。研究還發現許多細菌在干預后很快恢復到*初水平,表明洗牙在早期會對控制牙菌斑產生一定作用,但并不能長期抑制細菌及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他們的研究也指出在口腔生物膜重建過程中,微生物補充的主要方向是由唾液到牙菌斑。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消化系統微生態及微生物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助于評估口腔細菌是否適合作為疾病檢測的靶標,或能促進臨床非侵入性診斷技術的發展。
北京生科院副研究員王金鋒及博士生賈震、碩士生張冰為論文的并列**作者,趙方慶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微生物組計劃”的資助,并在樣品收集方面得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幫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