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2-09 來源:互聯網
11月11日,Nature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創新中心張鵬研究組題為Structuralmechanismoftheactivebicarbonatetransporterfromcyanobacter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藍藻CO2濃縮機制中SLC26家族HCO3-轉運蛋白BicA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其跨膜轉運HCO3-的分子機制。
藍藻在進化中形成了獨特的CO2濃縮機制(CO2concentrationmechanism,CCM),顯著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CCM由五種無機碳(HCO3-/CO2)轉運蛋白和羧酶體組成。BicA是CCM中的關鍵蛋白,是一種高通量低親和力的HCO3-轉運蛋白(轉運過程需要Na+),在分類上屬于SoluteCarrier26(SLC26)家族轉運蛋白。與多數SLC家族轉運蛋白不同,SLC26家族轉運蛋白不僅包含有跨膜通道結構域,還包含一個膜內側的STAS結構域。人們對BicA轉運蛋白如何實現HCO3-高通量跨膜轉運,以及SLC26家族轉運蛋白的分子機制不清楚。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晶體學手段解析了Bic植物A蛋白跨膜結構域和膜內側STAS結構域的三維結構,并且利用冷凍電鏡方法獲得了BicA全長蛋白低分辨率的三維結構。研究發現BicA是通過STAS結構域形成同源二聚體發揮功能,單獨的跨膜結構域不具備跨膜轉運活性或生理活性。這一特點很可能存在于所有的SLC26家族轉運蛋白中,并且與大多數已知的SLC家族轉運蛋白明顯不同。鑒于所獲得的BicA蛋白跨膜結構域的結構處于底物HCO3-和Na+結合且朝向細胞內的構象狀態(inward-facingsubstratebindingconformation),這使得人們清楚地看到了HCO3-和Na+的結合位點。基于結構的分析揭示了決定HCO3-特異結合的關鍵氨基酸殘基,并通過生理手段得到了驗證。*后,通過與已知其他家族(SLC4)HCO3-轉運蛋白的結構比較,研究人員提出了SLC26家族轉運蛋白跨膜轉運的“電梯模型”。值得一提的是,為提高C3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著手將藍藻CCM機制引入到綠色植物中。BicA作為一種高通量的HCO3-轉運蛋白成為**的靶標,該研究結果為BicA的應用與改造奠定了分子基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