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08-03
7月30日早上5點多,浦東新區臨港大道上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新能源車蔚來EC6起火,駕駛員不幸身亡!
事故車輛橫在道路中央,當時火勢迅猛,*初集中在車輛前半部分,將駕駛室與前引擎蓋吞沒。車輛前部在發生撞擊后受損嚴重,左前輪歪斜。
大火撲滅后,燒毀的轎車前半部分已經徹底損毀,前半部分的乘員艙完全塌陷、前引擎蓋、A柱、前側雙車門、擋風玻璃等都完全被毀。
車輛保險杠等零部件散落一地,起火車輛的左后方也燒成了框架,焦黑一片,車輛右側圖片顯示,車頂部分被徹底燒黑,右后方車門尚能辨認,車輛尾部受損情況較輕。
這起事故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其中,*多的就是,新能源汽車真的比燃油車安全嗎?
撞擊后起火的電動車是安全的嗎?
對于傳統燃油車而言,新能源汽車也有著自身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搖號,上牌照的問題,而且還不限行,后期使用成本也更低,這也是讓很多消費者紛紛選擇新能源車的原因。
**回合:電池VS發動機
現在所說的新能源汽車有很多種,包括了天然氣汽車、油電混動汽車、純電動汽車、氫動力汽車等等,但是現在基本上是以電動汽車為主,所以就拿純電動汽車跟燃油車比一比吧。
大家都知道,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相當于燃油車的發動機。電動車的動力總成主要有電池,高壓用電部件,以及高壓線束等,而電動車自燃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為這些部件短路以及電池質量不達標引起的。就連電動汽車界*被認可的特斯拉也避免不了。
就在前一段時間,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芝加哥律師事務所向去年5月份特斯拉因電池缺陷起火致乘客身亡這一事故,對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提起訴訟。并且在過去五年,全球至少發生過12起特斯拉Model S 電池組在碰撞中或車輛靜止是起火的列子。
其實引起電動汽車起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電池的短路和散熱問題。電池短路主要是因為系統無法檢測并自動啟用應急備用線路,一旦發生碰撞就很有可能發生短路導致起火,而電池散熱問題主要是因為電池沒有一個散熱單元,在某一個電池溫度升高時,系統無法自動轉換到備用電池供電,所以也就無法避免電池起火引起車輛自燃的情況了。
所以就新能源汽車跟傳統燃油車的核心部件電池跟發動機相比,在安全性上來說,發動機相比電池來看要更安全一些,畢竟傳統燃油車在技術方面比新能源汽車更成熟,而目前新能源汽車在電池技術這一方面還處在探索成長的階段。
第二回合:防撞能力
防撞能力也就是說車身結構的安全性,不管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只要車身結構強,而且剛性要求高,這樣的車輛安全性一般都不太差。但是很多新能源汽車為了增大續航能力,在車身上追求輕量化,以減輕重量來達到延長續航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車身結構上,我們對于新能源的了解和可信度并不高,而對于傳統燃油車來說更靠譜。
畢竟現在針對燃油車有很多標準嚴格的安全碰撞測試,比如IIHS、C-IASI、C-NCAP等碰撞測試機構,對于車身結構這一方面把控嚴格,也讓消費者時時監督,但是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目前還沒有特別針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安全碰撞測試的,所以安全隱患也就無從得知。
不過新能源汽車在底盤結構上還是有些優勢的。眾所周知,傳統燃油車底盤下面,油路管路都是露出來的,在路況不好的情況下容易撞破。而新能源電動車底盤下基本是空的,可能少數會有電池組,但是廠家在車出廠之前就會對電池組進行嚴格的碰撞測試,只有達標了才能進行售賣。
第三回合:防水性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水是高導電物質,而純電動汽車則是完全由電作為動力的機械,所以很多人都會擔心電動汽車在暴雨天氣和涉水路段時的安全問題。
但其實新能源汽車在防水性上比燃油車還要好一點,現在市面上大多新能源車型的電池組都是經過密封處理的,防水能達到IP67級,同時會在電池外部增加特殊材料做防護處理,漏電的發生概率非常低。而且新能源電動車因為工作原理是在密封的環境下,不需要空氣,而電機位置不管是在車頭還是車尾都可以,所以在涉水能力上比燃油車要好一些。
而燃油車涉水組大的風險就是,在運行過程中需要進氣和排氣,一旦積水超過進氣口就會進入發動機,從而損壞發動機,即使快速通過積水路段,水也不深,但是也可能因為激起的水波回流進入進氣口,影響發動機。所以在防水性電動汽車可能更有優勢一些。
總結
從以上對比來看,傳統燃油車跟新能源汽車在安全性上還是有所差別的,在電池和發動機這種汽車核心部件來看,傳統燃油車相對來說更加安全,而從防水性來看,新能源汽車更具優勢,不過就防撞能力來看,目前還不好比較。不過我相信在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上,相關機構和車企會更加重視,而新能源汽車是否安全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越來越明顯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