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09-14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名篇《蜀道難》中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蠶叢、魚鳧何許人?原來他們都是部落時期蜀地的酋長。魚鳧及其部族生活在成都溫江萬春一帶,以漁獵游牧為主。蠶叢比魚鳧還早,他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平原居住,開創了古蜀國的燦爛輝煌。這蠶叢把野蠶孵化成了家蠶,在蜀地發展蠶桑,因此國人才能穿上華麗的絲織品,并*終開辟與世界交流的絲綢之路。蜀地漢族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即蠶叢氏,傳說他曾服青衣教人蠶桑,肇興蠶織,死后被尊為青衣神。蠶叢的傳說充分證明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的歷程。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優良、*長、*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技術的進步。同時期的其他各國,則大多使用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于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古今紡織工藝流程發展都是對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具備世界上*完整的產業鏈,*高的加工配套水平。
中國紡織史專家李強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紡織史的研究,他和李斌、梁文倩、韓敏等合著的《中國古代紡織史話》采取紀傳體寫史的方法,以圖文并茂和動畫演示的新穎方式,對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史中的紡織起源與機械及度量、纖維出現、絲與植物纖維處理、甲骨文中的紡織、中國孝文化及經典中的紡織等十四個核心問題,下分70個知識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完成了對中國古代紡織技術與文化的系統梳理,展現了戥學術的研究方法,從中窺見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史的全貌。
以紡織非遺篇為例,本書選取緙絲、杭羅、南通藍印花布、宋錦、云錦等七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關的起源、工藝、傳播、發展問題的探討。作者認為,從緙絲起源與傳播的路徑可知,織造工藝的創新需要文化、技術的交流;通過對杭羅品種、特征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杭羅是中國古代羅織物演變的必然結果,即從織物組織結構上看,羅織物是由通體相絞向通體不相絞,鏈式向非鏈式轉變;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可謂集中國傳統染纈的技藝于一身,它直接源于宋代的“藥斑布”,間接吸收和改進了蠟纈的防染技藝和夾纈的花版雕刻技藝,從紋樣設計方面又吸收了剪紙的藝術風格,創造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量藝術圖案;宋錦作為中國*具素雅氣息的織錦,以其素樸、文雅而著稱。
作者在后記中指出,本書題名《中國古代紡織史話》,雖然有“話”說之意,但絕不是戲說和野話,是尊重歷史的正話。“衣食住行”一詞體現了紡織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之所以“衣”在*前,體現了猿人只有穿上了衣服,有了羞恥感,才稱其為人類。而在“衣”背后的紡織技術更是人類進化和進步的重要契機。
來源:全球紡織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