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堪憂的農村“銷廢”現實
2007年4月24日,宣州區孫埠工商所接到群眾舉報,有一位姓陳的村民在孫埠鎮玉粒村自家房中用工業
“今年以來,我們先后查處了三起無證無照生產銷售皮蛋、咸鴨蛋和糖稀的案件,在流通環節維護了消費市場安全。”7月10日上午,孫埠工商所所長張玲告訴記者,“這些無證生產加工的皮蛋、咸鴨蛋等產品面向農村,一旦流入市場,后果將不堪設想。”與監管轄區內無證食品加工經營戶相比,外地流入的假冒偽劣產品則更加防不勝防。據宣州區工商局副局長張學彬介紹,僅在今年上半年的“農村食品市場整治年”活動中,他們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4起,案值18萬元,其中沒收并銷毀“三無”兒童小食品610公斤、未經檢疫白肉350公斤、假冒“海神”料酒471瓶。在農資市場檢查中,抽檢11組螃蟹飼料,不合格4組;抽檢復合肥、磷肥18組,不合格7組。
農村市場為何假貨多?“監管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張學彬說。當前消費安全監管環節眾多,涉及商務、農業、衛生、工商、質監和食監等多個部門,除了工商在基層農村設有站所,其他部門囿于人員和經費,基層執法大多處于“真空”狀態。同時,農村市場廣闊,經營戶分布廣、散、偏,流動性強,很難一一監管到位。
?
農民消費觀念和維權意識相對比較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認,廣大農民在購物時已經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識,但是受消費能力制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部分農民的消費選擇。“一個便宜三個愛”一些農民和農村“代銷店”店主缺乏辨識假冒偽劣商品的能力,認為“反正吃不死人”便聽之任之。即使吃出問題也不會想到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有的農民甚至都不知道是吃了過期或不健康的食品。
一個基層工商所的積*應對
如何在流通環節遏制農村假冒偽劣商品蔓延勢頭,成為基層工商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孫埠工商所轄區內采訪,記者感受到了基層工商所為維護農村消費市場秩序作出的艱辛努力。“幾年來,我們堅持‘關口前移’和‘以防為主,防打結合’的監管思路,讓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流通領域無處容身。”孫埠工商所所長張玲說。
“關口前移”就是要確保將不合格的食品在未售出前及時清除,為此他們采取了工商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群眾參與“四位一體”的模式。針對轄區內農資、食品經營加工戶點多面廣的特點,他們將分片管理、日常巡查和分類監管結合起來,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街道**一巡查,村組三天一巡查。按照經營戶信用狀況實施分等級管理,組織評選示范店,并**在全區做到對農村經營戶的信息化監管,基本實現現場辦公。
在孫埠中學對面的“孫中超市”,老板周小兵拿出商品進銷貨臺賬,所有商品渠道來源一目了然。他告訴記者,他們還和工商所簽訂了安全責任狀,承諾保證不銷售假冒偽劣食品、來路不明食品;保證完善進貨查驗制度、索票索證制度;保證做好重點食品進銷貨臺賬。在工商部門日常巡查之外,經營戶還實施了自查,一旦發現過期食品,一律下架退市。“我們要保證商品來路正、去向明,出了問題能召回。”
農村特殊的消費環境決定了群眾參與的重要性。為此,孫埠工商所在轄區2個鄉鎮9個村共設立了14個“12315”消費者投訴網點,聘請村干部為聯絡員。工商所對他們進行食品質量知識培訓,并請他們對流通領域是否有經銷假冒偽劣產品、是否有侵害消費者權益等行為進行監督。
在向陽鎮河北村,32歲的村主任王健兼任“12315”投訴網點負責人,每年處理大大小小的消費投訴10多件。“出現投訴問題,我們先進行協調,然后上報工商或司法部門*終處理解決。”今年上半年,村里幾位農民購買了假農藥,導致10多畝秧苗枯死。當天王健就找到經營戶和工商部門進行協調,*終得到圓滿解決。由于工作出色,王健榮獲2006年度省“護農維權先進個人”稱號。
在孫埠社區投訴網點采訪時,社區書記戴尚俊說,以前投訴農資問題的比較多,這幾年衣食日雜的問題多了起來。3月份,一居民在街道一家超市買了一袋奶粉,拆開小袋發現奶粉有過期的跡象,找到超市要求退換。超市以沒有證據為由不予退換。后來,戴書記前往該超市,在奶粉的大包裝袋上發現生產日期,證明奶粉過期已達一個月。經營戶二話沒說,當場予以退換,并把發現的過期奶粉全部下架。
投訴網點發揮了群眾的力量,成為農民的“消費警示燈”和“維權監督哨”,使得市場監管觸角延伸到農民家門口。記者了解到,今年他們還結合工商總局“農村食品市場整頓年”活動,大力推動“12315”申訴舉報網絡進市場、進集鎮、進商家,逐步設立以行政村為單位的消費維權站,切實維護農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完善農村消費市場監管機制
消費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通過工商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為打造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農村安全消費環境,宣城市各地各部門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
“今年我們圍繞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認真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在農村主要是推行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宴席’備案管理制度。”宣城市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宣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江龍球介紹,“農村宴席”作為一項傳統習俗事關廣大農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存在很多突出問題。比如,原料質量難以保障,一些“三無”食品或過期劣質食品趁虛而入,儲存條件相對較差,農村廚師未經專業培訓和健康體檢,加之就餐人員復雜等等,很容易釀成群體性食品安全事件。
2006年9月,郎溪縣在全省**“試水”“農村宴席”申報備案制和衛生監控制,實行申請報告、登記備案、現場檢查和應急問責“四個到位”,要求50人以上的“農村宴席”主辦者,應在承辦宴席前2天向本村食品安全信息員和鄉鎮食品安全協管員提出備案申請,將主辦者的姓名、事由、辦宴時間、地點、就餐人數、場地衛生條件、菜品清單及廚師、幫工的健康狀況等及時登記備案,經現場檢查和指導,合格后方可允許開辦。申報備案制實行以來,該縣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中毒事件。據了解,此項制度今年已在宣城市全面推廣。
針對農村流通市場網絡不健全,傳統農家“夫妻店”、“代銷店”商品質量無法保障的狀況,宣城市商務部門從2005年開始實施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工作,著力建設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7月10日上午,記者走進宣州區孫埠鎮街道“天天樂”連鎖超市,只見店堂明亮整潔,自選商品琳瑯滿目,其中不乏各種名優商品,超市墻上還醒目地張貼著舉報投訴電話和承諾制度。據店主陳玉平介紹,該店是參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農家店,營業兩年多,由于商品品質和信譽有保證,得到了周邊農民的歡迎。
“我們在宣州區鄉鎮開辦連鎖店已有26家,不少地方還延伸到村一級。”宣城市天天樂超市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青海說。“我們的目標是建成鄉村級‘農家店’100家,并建成一個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配送。”
宣州區商務局商業改革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田小宣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區一批實力強、信譽有保證的企業參與建設和改造日用消費品農家店33個、農資農家店33個,覆蓋全區19個鄉鎮,覆蓋率達****,覆蓋3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20.8%。今年1-6月份,又有54個鄉、村級農家店被列入改造計劃。
此外,為監管農村“銷廢市場”,切實保障農民權益,該市農業部門在農村集貿市場設立了農藥殘留監測點;質監部門加強農村食品小作坊的許可證管理;衛生部門則以農村集貿市場和餐飲單位為重點,加大了食品衛生安全執法檢查力度。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村消費市場關系到千萬農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發展,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當前農村消費安全管理體制實行的是“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這種分段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條塊分割、溝通不暢等弊端。因此,不少部門呼吁加強部門溝通和協作,建立完善的合作監管機制。記者了解到,宣城市在2007年度食品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中,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聯合執法機制,通過聯合執法、齊抓共管,共筑食品安全“防火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