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8-14 熱度:
“走鋼索的人,不害怕犧牲。往前是解脫,后退是自由。”這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寥寥數筆勾畫出鋼絲繩的空中形態與危險性。鋼絲繩是由多根鋼絲繞在繩芯上制成,其制作過程相當復雜。鋼絲繩定期檢驗在于了解運轉了一段時間的鋼絲繩機械性能的變化情況,比較內外部鋼絲的疲勞、磨損、銹蝕、斷絲程度,觀察繩芯情況。本文,百檢網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鋼絲繩檢測的知識。
1. 鋼絲繩的標準體系
鋼絲繩是起重運輸機械等的關鍵設備,其結構和規格繁多,技術條件復雜,給訂貨和使用帶來麻煩,我國現在對鋼絲繩的標準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完備了。
鋼絲繩術語、標記和分類 GB/T 8706—2006
鋼絲繩驗收及缺陷術語 GB/T 21965—2008
鋼絲繩彎曲疲勞試驗方法 GB/T 12347-2008
鋼絲繩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的一般規定 GB/T 2104-2008
重要用途鋼絲繩 GB 8918- 2006
粗直徑鋼絲繩 GB/T 20067-2006
鋼絲繩破斷拉伸實驗方法 GB/T 8358—2006
鐵磁性鋼絲繩電測檢測的方法 GB/T 21837—2008
2. 鋼絲繩檢測的項目方法
早期檢測:早期制作的鋼絲繩由于沒有經過預應力處理,當出現斷絲時,斷絲會翹出,就會有斷絲露在外面,從而產生*原始的檢測方法:人工目測法。
人工目測法的工作過程:工作人員站在低速運行的鋼絲繩旁邊,手抓棉紗并一直捋摸鋼絲繩,鋼絲繩在運行時,如果出現掛紗現象,則疑似該地方有斷絲出現,便將鋼絲繩停下,對此處進行詳細的檢測。
鋼絲繩無損檢測方法有:固體聲測法、聲學檢測法、光學檢測法、X-射線檢測法、渦流檢測法、振動檢測法、電流法、磁致伸縮法以及電磁檢測法。以上方法。除電磁檢測法在實踐中得以應用外,其他檢測方法僅限于實驗室研究,而且電磁檢測法是公認的*可靠的檢測方法。
鋼絲繩無損檢測發展歷史:
四個階段:探索階段、實踐階段、相對成熟階段和提高階段
探索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由南非人**研制成世界上**臺鋼絲繩電磁無損檢測裝置,用于檢測鋼絲繩的截面損失,這種方法稱為AC法,這一階段由于產集膚效應導致精度底,難以使用。后來,德國人采用直流勵磁的方法對鋼絲繩的局部損傷進行檢測,由于直流勵磁設備龐大笨重,操作復雜,信噪比低。
實踐階段:20實際60-80年代中期,各國學者針對鋼絲繩無損檢測在原理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取得較大進步。日本、加拿大、波蘭等國的學者對鋼絲繩的檢測裝置、鋼絲繩的缺陷特征、勵磁裝置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相對成熟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在計算機和電子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的帶動下,鋼絲繩檢測技術取得長足的進步。儀器的勵磁裝置使用稀土永久磁鐵,整體重量減輕體積減少,信號處理集成化數字化,功能明顯增強。在這一階段主要有美國的H.R.Weischedel在檢測線圈中增加了積分電路,其可定量檢測金屬截面積損失,定性分析斷絲損傷。加拿大的E.Kalwa博士重點研究霍爾元件檢測鋼絲繩漏磁和主磁通的方法。
這一階段國內的成果也是巨大的。這一階段主要是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等人,在鋼絲繩勵磁磁路設計、檢測信號的分析、傳感器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同時,在這一階段除了鋼絲繩電磁檢測法取得突破之外,各國的學著也在嘗試其他鋼絲繩缺陷的檢測方法。
提高階段:該階段以鋼絲繩無損檢測的定量檢測為前提,發展基于儀器的智能評判和診斷,目前,盡管LMA的可靠標注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定量檢測已基本實現,然而局部損傷的定量檢測還處于研究階段,尚無可靠的研究成果出現。
總結:
懸掛前檢驗的目的,在于檢驗新繩物理機械性能是否滿足使用要求,驗算鋼絲繩的安全系數是否能達到規定要求,鋼絲繩檢測是非常重要,這樣一方面可以隨時了解到鋼絲繩的使用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正確掌握鋼絲繩檢測的項目及標準,對鋼絲繩的剩余載荷預判,再結合一定的報廢標準,就可預測鋼絲繩的更換日期了。
百檢網檢測秉承“程序、誠信、承諾”的服務理念,以專業、專注的態度為您提供精確的檢測服務。
報告準確、高效、費用低、周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