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以下文章來源于艾瑞咨詢,作者艾瑞
文博IP是近幾年深受被授權商關注的IP品類,市場中也不斷涌現著經典出圈的文博IP合作案例。那么文博IP商業化模式都分為哪些?未來文博IP發展趨勢如何?請看這份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文博IP商業化研究報告。
文博IP丨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行業背景:近年我國政策逐漸放開對博物館商業化的限制,持續刺激和支持文博產業化發展,同時伴隨數字化技術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增強、居民文化消費能力提高等因素,我國文博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商業化模式:本文主要聚焦四類主要的文博IP商業化模式,其中文創產品以顏值為基礎,以共情力為長期價值,在電商加速發展的同時,重點布局場景化消費;文博節目平衡娛樂與專業性,創新商業變現模式,延長IP生命力,實現IP價值多次躍升;博物館教育承接普惠式場景化教育,第二課堂規范博物館教育健康發展,多學科拓展,有望打造新素養教育;展覽服務突破空間限制,創新多元盈利模式,科技賦能場景化布展創意,優化用戶體驗。
評價體系:IP能力值、產品開發力和銷售能力是文博IP商業化的核心能力指標,但由于不同模式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差異化明顯,故在各核心指標的細分維度上進一步拆解,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未來趨勢:展望未來,供給與需求雙向提升,將共同加速文博行業爆發拐點;發展復合型博物館業態,打造新型城市第三空間將成為行業的重點方向;未來不同模式下都將加速構建IP符號,打造各自特征鮮明的差異化文博IP;為優化產業結構,未來需要整合行業資源,統一IP出口,打造產業平臺。
中國文博IP商業化概況
中國文博IP商業化模式
當增強文博IP經濟價值,將其進行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時,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典型模式:商品開發、文化服務和空間運營,其中商品開發可以分為以文創產品為代表的實體產品,和以影視文娛節目為代表的虛擬產品;文化服務包含了博物館教育、出版業務和博物館講解等;空間運營是主要包括以快閃展、在線看展和創意數字展等為代表的展覽,和博物館場地出租。
中國文博IP商業化發展驅動力
政策放開商業化限制,刺激和支持文博產業化發展
博物館集文物收藏、研究、保護和傳播于一體,是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和抓手,近年國家政策也在不斷支持構建更加多元、豐富和開放的博物館體系,文化產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博物館商業化從2015年開始得到明確支持,隨后歷年國家出臺了“資金支持、放權支持、技術支持、立法保護”等多個方面的利好政策,鼓勵文博產業商業化規范發展。
中國文博IP商業化發展驅動力
知識產權保護持續加強,中國IP商業化進入發展機遇期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近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不斷優化,一方面從政策上我國逐漸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另一方面從社會認知上,我國企業也更多利用知識產權來保護自身權益??梢钥吹綇?015年到2020年國家版權登記數量年復合增長率達25%,從作品著作權分類占比看,影視作品和美術作品占比不斷提高。對于博物館來說,突出表現為較高商標注冊量背后的多領域商標覆蓋,以及各家不同領域版權占比的差異化所代表的商業化發展戰略。
中國文博IP商業化歷程分析
文博IP商業化漸步入政策+科技雙推動時代,發展空間巨大
我國博物館商業化早在“館內商店”業態中就已經開始了,但從2008年開始,以故宮淘寶為代表的新文創引爆了社會熱點,我國博物館IP商業化的概念才開始出圈發展,并初步展示其商業價值,我國開始進入博物館商業化的萌芽期;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和數字科技應用加持,我國博物館在數字化、文創、影視及教育等領域都進行了探索,并逐漸證明了文博IP巨大的商業化能量,2020年在雙循環經濟背景下,文博與消費結合更加緊密,行業進入了加速發展期。如今各博物館在消費場景和商業模式方面都在不斷創新,為未來文博IP商業化發展開拓更多可能性。
中國文博IP商業化產業鏈結構分析
行業整體仍在培育期,初步搭建起產業鏈結構
我國文博IP商業化產業鏈上游是以博物館為代表的IP持有方,中游是IP運營方,下游是渠道方,*終觸達觀眾,在文博IP商業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以行業協會、版權服務和科技服務為代表的支持方,這些角色共同構成目前主要的文博IP商業化產業鏈結構。目前但對于上游博物館來說,IP商業化的核心不僅在于其收入規模,更在于IP傳播力和社會價值;由于中游運營方對上游IP方資源依賴較強,且整體市場仍在培育期,運營方一方面仍處在小而美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呈現出依托其他行業龍頭企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對于渠道方來說,爆款IP天然具有吸粉能力,未來渠道的競爭除了IP資源外,還在于如何培育渠道用戶對IP的認可度,擴大文博IP聲量。
商品開發典型模式分析:文創產品
產品銷售:電商加速發展,場景化消費未來可期
文化產業革新常伴隨新內容、新人群、新渠道、新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博物館文創也是乘中國電商之風破圈發展。故宮博物院*早通過合作授權模式于2008年開設了故宮淘寶電商店,推出多個爆款產品引發社會熱議。近年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相繼通過授權和直營等模式加速發展電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淘寶天貓共有46家國內外博物館店鋪,但博物館文創和文旅場景聯系緊密,結合對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更能激發購買欲望,這也使得場景化消費成為重要的銷售渠道,未來場景化消費不僅局限于線下博物館內,一方面還應加速線上和線下融合,打造新的場景化消費渠道,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產品和營銷模式創新,打造新的場景化消費選擇。
商品開發典型模式分析:文創產品
授權衍生:IP跨界授權多點開花,創新與年輕人對話方式
據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年度被授權商品零售額11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授權金41.5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授權市場IP品類中藝術文化占比達18.7%,較2016年上漲8倍,調研中2020年有41.6%的95后消費者年度購買授權產品或IP主題體驗4-6次,92.9%的95后消費者購買授權產品的價格高于同類產品,IP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強。近年博物館IP加速跨界創新,通過授權、聯名等方式觸達更多用戶,在提振消費的同時,增加與用戶的互動與曝光,特別是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從而塑造更有價值的IP品牌。
商品開發典型模式分析:影視文娛節目
文博節目平衡娛樂與專業性,爆款節目策略助力續集長青
近年來,文博類影視節目不斷創新文化呈現形式,以形式新穎、富有創意的內容為引子,依托互聯網平臺和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與新媒介不斷融合,引導觀眾參與節目討論和實時互動,觀眾身份從內容的被動信息接收者變成信息發布和主控者,進一步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從近年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來看,其通過鮮明的節目特點、多元的商業化探索和新融媒體運營創新玩法等實現了單IP文博作品連續爆款。
商品開發典型模式分析:影視文娛節目
創新商業變現模式,延長IP生命力,實現IP價值多次躍升
近年影視文娛節目單一的IP授權或文創開發模式正在過度消耗粉絲價值,文博主題的影視文娛節目正在積*創新商業變現模式,**通過以文博IP為主題或創作素材,打造影視文娛節目IP,再通過探索影視文娛節目的商業變現模式,進行文博影視文娛節目IP的再創作,如通過音樂創作、落地線下展覽等,形成新的跨界文博IP。以《國家寶藏》為例,其利用“戲劇化”的形式演繹了國寶的前生今世,并開展了多方面的IP商業化探索,能夠不斷豐富IP內容輸出,滿足用戶需求,高頻觸達用戶,從而延長IP生命力的同時實現了IP價值的多次躍升。
文化服務典型模式分析:博物館教育
館校合作,建立第二課堂,規范博物館教育健康發展
目前中國博物館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顯著變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越發受到重視,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也在進一步加深,博物館教育行業發生了從零散到系統,從館內到校內,從單一到豐富的多重變化趨勢。博物館是傳播文化,開拓學生視野的重點場所和學習資源,但在與學校合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現實問題,特別是在博物館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面對集中且量大的學校教學需求,如何能夠在保證質量前提下,規?;敵霾┪镳^的學習資源,將是館校合作的重點方向。
文化服務典型模式分析:博物館教育
博物館教育強延展性,多學科拓展,有望打造新素養教育
博物館是保管、研究和傳播珍貴文化的集中地,文化包羅萬象,博物館所擁有的教育內容具有強延展性,是一個融合學科,可以涉及到歷史學、美學、語言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等等,在強調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當下,博物館教育在互聯網的加持下不僅可以創造更多元學習模式,且能夠充分代表新一代的更具有競爭力的素養教育,其中線上博物館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正逐漸從側重科普性質的“知識付費”向成體系化的“在線課程”發展,未來有望開辟一種新的在線教育品類。
空間運營典型模式分析:展覽服務
文博IP出圈,展覽突破空間限制,創新多元盈利模式
展覽是博物館的基礎功能之一,近年博物館展覽數和參觀人數都呈現持續性的向好發展態勢,雖然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銳減,但根據攜程數據,2021年上半年,通過攜程平臺預訂博物館門票的游客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75%。隨著文博IP受到更多用戶喜愛,展覽作為博物館空間運營的重要模式,陸續展現出新展覽方式、新營銷渠道和新商業化場景,一方面科技賦能,打造了更加多元的展覽形式,如線上直播看展,帶來新社會熱點;另一方面文博IP圈粉能力讓其擁有更多展示空間,在商場、學校、社區等地舉辦的創意展覽呈現出“跨界融合、形式多樣、主題突出、互動體驗”等特征,這些不僅拉近用戶與文博的距離,同時創造了更多文博展覽變現新模式,如直播帶貨、展覽體驗、跨界營銷、展覽版權收入等,未來展覽本身有望成為新的IP品牌。
空間運營典型模式分析:展覽服務
在線看展加速文化傳播與產品創新,博物館從復蘇走向變革
博物館展覽是把某一主題或思想通過一系列相關文物傳達給觀眾,傳統展覽多是在館內通過文物陳列來傳達展覽思想,但有較大的區域地理位置限制和內容展示程度的局限性,目前通過創新科技賦能新場景創意展覽,如線上看展,擴大用戶群;AR、VR、MR等新技術應用,提升互動體驗,豐富展覽形式;基于位置的智能語音導游導覽更加智能的提升用戶服務效果,未來對于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來說,新奇的線下娛樂體驗將更有吸引力。
空間運營典型模式分析:展覽服務
科技賦能場景化布展創意,優化用戶體驗
博物館展覽是把某一主題或思想通過一系列相關文物傳達給觀眾,傳統展覽多是在館內通過文物陳列來傳達展覽思想,但有較大的區域地理位置限制和內容展示程度的局限性,目前通過創新科技賦能新場景創意展覽,如線上看展,擴大用戶群;AR、VR、MR等新技術應用,提升互動體驗,豐富展覽形式;基于位置的智能語音導游導覽更加智能的提升用戶服務效果,未來對于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來說,新奇的線下娛樂體驗將更有吸引力。
不同模式的能力評價體系和發展指引
中國文博IP商業化能力評價體系
文創產品
錨定不同目標用戶,定位差異化商業路徑
如今文創行業的競爭已經由點到面,不再僅局限于單一產業鏈維度,而也要從IP實力、產品開發、銷售等三個維度進行考慮和評估。從故宮文創到考古盲盒,文博IP文創產品受眾從垂直細分人群開始向更廣大文化用戶滲透,但因兩類用戶對IP和產品的認知、需求、消費行為的差異化,從而為行業玩家提供兩類商業化發展策略,兩種發展策略在三個維度上的評估指標也略有不同??偨Y來說,定位大眾用戶的文創產品可以重點打造規模經濟優勢、提高爆款概率,充分利用渠道和營銷勢能;而定位細分用戶的文創產品則可以重點發展利潤經濟優勢,提高品牌利潤率和溢價,持續維護用戶黏性,拓展變現模式。
影視文娛節目
文博內容影視化,嚴肅藝術與文化娛樂雙向開花
紀錄片是文博IP常規的影視化產品,但近年隨著新用戶、新媒介、新思路的出現,文博類紀錄片也愈發推陳出新,在平衡文化內容專業性的同時兼顧娛樂性,并加強對融媒體等新媒介的運營能力,從而不斷創作爆款作品,引發社會討論,這也為優質文博紀錄片提供新版權分發機會。
除了常規紀錄片外,節目創意的提高也催生了文博綜藝節目的發展,通過創新節目形式,將具有內涵和調性的IP進一步拓展和演繹,在嚴控文化影響力,傳播正能量的同時,探索更多節目IP商業化生態,擴大文博IP價值。
博物館教育
挖掘文博IP教育屬性廣度和深度,實現博物館教育品類拓荒
文博IP具有很強的教育內容和范圍,同時也具備多學科、多領域、多人群的兼容和覆蓋性,對于博物館教育來說,要重點評估文博IP對教學目標的匹配度和對教育產品推廣的支持和賦能力;目前博物館教育仍是初期階段,行業玩家在產品開發階段要深挖IP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重點建立起博物館教育的體系,為實現規?;鰷蕚?;同時在銷售端,市場仍需教育,**批行業玩家將通過尋找流量“洼地”,實現博物館教育品類“拓荒”。
展覽服務
以人為本,將展覽內容和服務與商業化有機結合
展覽的商業化運營能夠有效為文博產業健康發展注入資金支持,如今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文博展覽的主力和新生力量,文博展覽服務也需要轉變運營思路,以年輕化心態實現優質展覽內容、服務和商業化的有機結合。評估展覽服務主要可以從文博IP、策展開發和展覽商業化三個方面,包括重點評估文博IP的粉絲力,策展創意及商業化結合度,展覽是否“有顏還要有料”,以及對于票務銷售及熱點營銷等商業化運營能力。
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供給與需求雙向提升,共同加速文博行業爆發拐點
展望未來我國博物館產業發展的底層驅動力走向,將呈現供給與需求雙向提升的加速發展階段,行業拐點有望在此背景下加速到來。一方面,在供給側,近年我國博物館業擴容提質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數字化應用逐漸進入深水區,在“戰略高度、底層技術、平臺中心和落地保障”等方面都有重點布局。另一方面,在需求側,由“國風文化、產業創新和教育改革”三者構成的新增長引擎,將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博物館IP受眾的基數和消費意愿。
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發展復合型博物館業態,打造新型城市第三空間
隨著用戶對博物館的接受度提高,以及圍繞博物館IP所延展的消費方式的供給增多,未來博物館將能夠朝著復合型功能場景發展,博物館除了展覽、教育、研究等核心功能外,對于觀眾來說,通過在博物館中購買文創產品、欣賞影音作品、硬軟件互動、體驗特色活動、品嘗博物館主題餐飲等,真正感受博物館文化的魅力,享受新型城市第三空間。
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整合行業資源,統一IP出口,打造產業平臺
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因自身公立屬性,缺乏足夠的IP商業化落地資金,以及充足的人員儲備,近年商業化公司入局文博產業,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從不同模式探索文博IP商業化道路,對于博物館來說,一方面要迎接巨大機會,另一方面因缺乏文博IP架構式統籌規劃,造成了單一文博IP商業化呈現分散化、碎片化情況,未來博物館作為IP的出口及把關者,需要重點梳理出標準化流程,合理利用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盡快打造出平臺優勢,實現IP商業化的*大魅力。
那么如何一站式了解國內外熱門文博IP動向、對接心儀文博IP呢?
第15屆中國國際品牌授權展覽會(CLE中國授權展)將于2021年10月19日-2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今年展會特設“文博授權展示專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敦煌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國家寶藏》等10余家國內文博機構/IP,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V&A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海牙市立美術館、達芬奇博物館等10余個國際文博機構將共同亮相。
同期CLE中國授權周(China Licensing Week 2021)的30+場授權行業活動已就緒,掃碼一鍵報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