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定位可以如此描述:大眾消費的主流產品。 中國紡織服裝業已成為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中國在事實上成了世界紡織加工基地、全球紡織采購中心。中國紡織產品幾乎覆蓋了國際消費市場的各個層面,質與量均逐年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占有份額152 0173 3840年為4.62%,2003年有望超過17%,居全球首位。 中國每年在向國際市場提供大量紡織產品的同時,也創造著巨大的進口需求。2002年國內紡織行業共進口棉花20.8萬噸、羊毛23.7萬噸、化纖單體754.9萬噸、化學纖維171.0萬噸、染化料41.8萬噸、紡織機械35.2億美元、紗線織物130.3億美元,2003年這些產品的進口還會有大幅度增長。 中國紡織業的快速增長引起了世人關注。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上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增長的過激反應、非關稅貿易壁壘問題、國內市場的投資快速增長問題、產業結構失衡問題,也正在向我們敲響警鐘。 行業熱點問題引發的思考 1.中國制造業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歐美日等23個*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在向后工業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轉變,全球工業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向東半球轉移。在發達國家向“非工業化”轉型之時,發展中國家則持續向工業化邁進并在世界制造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 客觀地看,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已處于鼎盛時期,只是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近期才略微回落。自1970年以來,美國制造業產出增加了一倍多,即使在經濟衰退期間,美國制造業產出也幾乎比1992年時高出50%。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并沒有導致對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威脅,發達國家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直接的原因是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的采用。不爭的事實表明,隨著就業人數的減少和產出的增加,發達國家制造業生產率大幅飆升。 中國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豐富而優秀的勞動力資源、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大量的市場需求,承接了發達國家與地區轉移的制造業,這是制造業全球重新分工水到渠成的表現,對中國和發達國家都是有利的。中國置身于制造業全球重新分工的大趨勢中,對于降低發達國家企業的成本,為發達國家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抑制世界通貨膨脹起到了積*的作用。 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固然是中國制造業的巨大優勢。但從長遠看,勞動力成本不再是決定在哪里建廠或采購的決定性因素,能否準確開發產品引導市場、保障質量、按時交貨、建立更加完善的垂直生產鏈以改善成本結構,才能真正作為生產基地、供貨基地而長盛不衰。 2.多視角審視投資快速增長現象 2003年前9個月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計達到3.43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5%,由此引發了過熱的話題。事實上,投資快速增長主流是健康的,過熱的話題可以淡化,當然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在貿易機會的刺激下,國內產業相當一批企業采取的應對措施是跟風投資,盲目投資現象突出,其后果是,企業開工率下降,而產品價格難以上升。特別是我國自身產業鏈的不完善使價格出現劇烈動蕩,原料問題尤為突出,下游產能擴充較快而上游原料特別是高技術附加值產品較多依賴進口。 以滌綸產品為例,其產業鏈是:原油→PX(對二甲苯)→PTA(精對苯二甲酸)→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滌綸長絲/短纖→紡織。影響價格*敏感的因素是供求關系,中下游產業投資過熱,導致上游原料供應嚴重短缺,而聚酯原料主要依賴進口,整個產業的利潤明顯向上游集中。 目前我國的紡織業存在非常明顯的產業鏈供需失衡,上游原料嚴重供應不足,下游產品擴張相對過快,導致了PX價格上漲,后道產品PTA、聚酯直至滌綸長絲、面料依次上漲,利潤層層遞減。*后的結果是:原料企業快樂賺錢、化纖企業勉強支撐、面料企業則難以招架。2003年的棉花價格異乎尋常保持在高價位也是同一道理。 3.逾越非關稅技術壁壘,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紡織工業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國際市場份額的增加,我國服裝出口受阻于非關稅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的成本增加和風險損失正逐年遞增。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造成損失達170億美元。 針對這一形勢,只有采取積*的應對措施,才能保證我國紡織工業健康發展。調查研究表明,紡織標準和檢測體系與國際標準不對接是造成國際紡織品貿易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內現行紡織標準體系以原材料或工藝劃分的產品標準為主,主要分為棉紡織印染、毛紡織品、麻紡織品、絲織品、針織品、線帶、化纖、色織布。目前也有以用途制定的標準如家紡、產業用紡織品,但比例很小,而發達國家紡織品標準都是根據產品的*終用途制定,重基礎標準輕產品標準,其中基礎標準就是規范名詞術語、檢測方法和判定條件,而具體質量要求往往由企業自行掌握。針對這種現狀,應該迅速建立與國外接軌的,與國際紡織品市場相適應的標準、檢測和質量認證體系。 產業升級要解決五個關鍵問題 中國紡織工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產業升級,國內紡織業的增長模式必須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產業升級關鍵要解決5個問題。 (1)關鍵技術提升 這里要解決的是產品開發中設計、相關技術及產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設計方面要加強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人才培養,加強流行趨勢研究對產品開發的指導作用,使產品開發與國際市場潛在需求相對應;相關技術要加強國產助劑、后整理設備、配套工藝技術的研制應用,通過有效的后整理改善織物的手感與外觀,采用能提升面料附加值的新型纖維,研究配套加工工藝,并鼓勵國內化纖、面料企業的上下游聯合開發;解決產品質量不穩定問題是要強化工藝流程中的質量管理,健全產品檢測手段,特別是要加強對國際采購標準的了解,配套符合國際采購標準的檢測手段。 (2)產業鏈有機銜接 優化產業鏈結構既關乎國家安全,又關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鏈各環節的均衡并進、避免過熱投資是優化成本結構、提高競爭力必須解決的問題。從21世紀大紡織的高度出發,各個生產環節應力爭互為原料和市場,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完成生產資源的合理流轉與良性配置,并將各環節的利益進行有機的結合,弱化市場風險,形成上中下游企業共同獲利的多贏局面,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民族紡織業在國際市場的集團優勢與持久競爭力。 (3)對商業需求的快速反應 快速反應不僅僅是考驗企業人員的應變能力,企業資源配置、開發手段、信息建設能不能適應小批量、多品種、交期短的需要;更多的是考驗企業對客戶需求、質量要求、采購模式、貿易規則等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什么樣的產品開發機制來形成快速反應能力。快速反應也不僅僅是建立單個企業以市場走勢為導向的產品開發及行銷推廣機制,而是要建立全行業的超前開發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即行業中介機構與優勢企業共同倡導參與的集中式產品開發、供貨模式,從而具備應對國際采購商的大規模集中式采購。 (4)品牌 品牌不僅僅是提供*終產品的企業(如服裝企業)應當關心的問題,品牌包涵質量、創新、信譽、感情等因素,行業應在企業、產品的基礎上建立集合性品牌的號召力,實現品牌價值的疊加。知名度不代表品牌的全部內涵,高檔次也不是品牌的惟一表現,而富有創建品牌的意識才是*可貴的。營造品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維護也需實施一系列有效的營銷戰略。*為關鍵的是,應建立優秀品牌的科學認證機制,即品牌的認定一定是遵循市場機制和科學的程序,而不是行政手段。惟此,品牌的認定才有實際意義。 (5)消除各國、各地區之間貿易體系的不對接因素 消除不對接因素絕不僅僅是外交上的努力,技術上、貿易環節上的措施尤為關鍵,建立與國際對接的商業標準體系是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具體舉措為:打破按照棉、毛、絲、麻分散制訂標準的格局,建立與國際標準對接的有利于中國紡織產品出口的中國紡織品商業標準體系;建立與國際紡織品市場對接的商業檢測體系作為第三方公正檢測網絡為國際貿易服務;建立和完善中國優質紡織品質量認證體制,將符合新標準的質量上乘的紡織品以有效的商業方式推薦給國際買家。新商業標準體系的建立與有效推廣,不僅能打破技術壁壘,促進出口,而且可以限制低水平紡織品的進口,保障國內紡織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 孫瑞哲) "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