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國務院法制辦2月21日在其網站上公布了《糧食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這是新中國**部專門為糧食制定的法律。意見稿中提到,為了促進糧食生產,維護糧食流通秩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了《糧食法》征求意見稿。
意見稿的第12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因為涉及轉基因糧食的未來,轉基因主糧究竟會不會在中國實行,糧食法的定稿如何規定,引發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草案直指轉基因
這是我國官方首次就糧食立法問題征求公眾意見。征求意見稿中第12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
早在去年,轉基因問題就曾多次引起爭論,國家農業部門曾明確表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我國尚未批準轉基因糧食進入商業化生產,私自種植、加工和銷售轉基因糧食及加工制品的均屬違法行為。
但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透露,中國農田里早已大片地種植轉基因作物了,有“違規商業化”玉米,也有轉基因水稻。他表示,違規商業化玉米品種在四川、湖南、貴州、遼寧、吉林等省種植面積多達幾十萬畝。轉基因水稻種子的銷售渠道已遍布南方十多個省,并已形成規模種植。
此次征求意見稿的出爐,從文字的表層意思來看,其在中國主糧是否允許應用轉基因技術的爭論上定下了“不得擅自使用”的調子,但敏感的人士擔心,這樣的表述仍會給相關人士留下突破其中限制的可能。
基于自身的經驗,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對此次《糧食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表示歡迎。方立峰認為,中國過去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體系還存在很大的漏洞。
“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了2005年以來發生這么大規模的種植、非法轉基因大米在市場上銷售這樣的現象。”方立峰說,“而現在,國家試圖立法來禁止轉基因水稻或轉基因主糧的運用。”
一方面,他們寄希望于未來的《糧食法》更加明確地禁止主糧上或其他作物禁止轉基因技術;另一方面,他們也并不反對這個技術研究。
“我們反對的是轉基因作物或轉基因生物大規模釋放到環境中去、商業化種植,然后進入食物鏈。”方立峰說。
“《糧食法》*終會對轉基因問題如何規定,那只有等到*終的法律出臺才能知道。”國務院法制辦相關人士這樣對本報記者說。對于此次征求意見稿引發的爭議,他坦言:“現在社會上對一部新的法律草案有很多種看法很正常,現在立法透明度強了,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因為我們的一些立法者也未必都是專家,征求意見聽到不同的聲音可以完善法律。”
早在2007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已經將《糧食法》列為五年立法規劃一類項目,并要求任期內提請審議。而在之后的2009年和2010年兩年,《糧食法》均被列入國務院當年立法計劃。
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解決吃飯問題始終被視為頭等大事。但另一方面,縱觀我國立法史,卻一直沒有針對糧食領域的法律法規。此次征求意見的《糧食法》,有望在我國糧食立法上開先河,其之所以引人矚目,亦有其歷史因素。
據國務院法制辦相關人士透露,“《糧食法》目前只是征求意見。在細節方面,比如說領導的要求,有些爭論,那是不可能拿到網上去評的。”他對本報記者強調。
可以確定的是,《糧食法》還得征求各方意見,自轉基因食品問世后,其安全性一直爭議不斷,但我國并未阻止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式的規模化種植。
第12條被批“騎墻”
如今由國務院法制辦披露的征求意見稿全文共有97條,內容大都根據此前國務院發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糧食方面的政策措施進行系統化梳理。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征求意見稿在第12條特別提出,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出口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
從意見稿中可以看出,我國將會在主糧應用轉基因技術上有一些限制,范圍包括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
“這是我國國務院這一級別首次來立法管理轉基因,這對禁止在主糧上使用轉基因,確保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對本報記者說。
方立峰認為,早在2009年,我國給轉基因水稻和玉米頒發安全證書曾引起質疑,而現在出臺的征求意見稿禁止“主糧運用轉基因技術”,“是尊重了大的聲音和訴求的表現”。
“總是一個進步,應該是肯定、鼓勵的。”在北京,一向對轉基因持反對意見的楊芳洲這樣評價12條。
楊芳洲是北京市一個普通居民,為了反對轉基因技術應用于主糧產業,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他和同伴們曾先后多次對農業部、生產和銷售轉基因大豆油的益海嘉里公司發起抗議。
但肯定不意味著他沒有意見。“正式成文的法律應該比征求意見稿再嚴厲一些,再堅決一些。”他說,“按照目前轉基因種子的泛濫程度來說,光說不得擅自種植是不行的,力度還不夠。除非你有確鑿的證據能證明是安全的,為大多數人接受的,否則就不能賦予轉基因作物種子任何的合法性。”
經濟學家顧秀林則表達了自己對此次《糧食法》草案的擔憂。她認為,這個意見稿并沒有禁止轉基因作物種植。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只是規定了不能‘擅自’搞,這意味著可以‘不擅自’地搞。”顧秀林說。
她甚至覺得《糧食法》草案第12條的說法是個“很騎墻”:“往右一倒就是干吧,往左一倒就是收緊,說不干就不干,我說能干才能干就是個模糊的假定。”
轉基因種植“暗度陳倉”
152 0173 3840年我國曾經批準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種植,但到目前為止,我國批準商業化種植的只有轉基因棉花和轉基因木瓜這兩種。
方立峰強調,如果未經批準的商業化種植,都屬違法。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證書是5年的有效期,如果沒有延長,就失效了,我國目前還沒有續批。
但按照我國法律,進口轉基因作物是允許的。諸如大豆、玉米、油菜、甜菜,還有棉花,用來做加工原料。
2005年,綠色和平根據市場上的種子量,推算轉基因水稻的種植面積可能是兩三千畝。2010年,綠色和平發現,湖南、湖北、江西市場上有非法的稻種在賣。在湖南岳陽,在綠色和平的舉報下,當地農業部門收繳了3000斤左右的轉基因水稻種子。不過,方立峰也表示,轉基因水稻種植面積到底有多少,現在很難判斷。
在2009年,農業部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作為加工原料。
目前,在我國食品市場上,*常見的轉基因食品是轉基因大豆油。轉基因大豆進入中國后,大部分流入外資背景的食用油加工企業。
大豆油市場已然淪陷,現在,反轉基因人士能做的,是阻止轉基因技術應用于主糧之上。但令反轉基因人士失望的是,在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份轉基因水稻早已被種植。
早在2005年,綠色和平就在湖北發現有大規模非法轉基因水稻種植。而幾乎在此同時,他們還在在武漢、廣州市場發現轉基因大米流入市場。
方立峰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當時,我們是通過新聞了解到一些信息。我們去了武漢的種子市場,通過取樣,送往第三方實驗室的檢測、通過對農民的訪談、種子站的訪談,得知他們種植的是抗蟲轉基因水稻,但沒有標明是轉基因成分。”
無序狀態隱憂
方立峰的觀點是,雖然目前對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安全性還沒有定論,但一些實驗曾拿轉基因玉米來喂實驗鼠,結果老鼠會出現一些免疫系統,或肝臟、腎臟會有異常或不良反應。
“這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轉基因食品很可能有這些風險。”方立峰說,“一直以來我們就呼吁:轉基因食品不應該大規模商業種植。”
不過,在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轉基因科技專家劉德虎看來,現在社會上的反對聲音主要是對這個不了解。
“你對一個領域內*好不要發表專業的看法,那樣會讓人覺得很可笑,很無知。”他直言不諱地批評說:“轉基因不是創造新的物種,以前是不可控制的,現在是可以控制的。”
在爭議聲此起彼伏的2009年,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批準發放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和一種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有限期至2014年8月17日。
從當時公布的清單看,轉基因水稻的研發者是華中農業大學生科院院長張啟發。
2010年1月6日,在回應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爭議時,張啟發曾說轉基因農作物在全球大面積種植已有14年之久,至今還沒有關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證據。“成人每天吃500克轉基因大米,連吃657年也不會出現問題。”他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微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有超過70%的大豆和90%以上的蔬菜種子要依賴進口,而這其中大都含轉基因。
他認為,現在轉基因技術在中國的現狀是:民間盲目抵制,政府管理缺位,風險評估未起作用。目前的這種格局對中國帶來的風險更大。
“我一直強調,我們對轉基因不要盲目的抵制,一定要規范化管理。”李國祥說,“而目前的情況是,政府不允許在主糧上使用,但是民間又在使用,處于無序的狀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下一篇《白菜怎么做好吃》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