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動動手指,在平板電腦上像拼圖游戲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子、袖子、紐扣,形成了一個襯衫的3D成衣模型,系統通過邏輯運算,生成不同身型的成衣。若覺得成衣的細節不夠貼合體型,還可以多次修改參數,這是廣東比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研發的智能服裝定制系統。通過這一系統,服裝定制到成品出庫發貨僅需6個小時,解決了定制成衣通常15天甚至更長時間的交貨瓶頸。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主線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服裝鞋帽行業,以及裝備類的企業出現了柔性化生產的新趨勢,無疑是東莞制造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的新方向。
同時,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也面臨著人才缺乏、消費者觀念接受度不高等“攔路虎”,有關專家建議政府可與企業共同發力,通過柔性化技術的革新與升級,給東莞制造業帶來全新提升。
A 個性化制造帶來新商機
在廣東比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打開這款即將推出的襯衫AR定制系統個性化定制設計智能APP,可以像拼圖游戲一樣選擇領子、袖子、紐扣等16個部件,每個部件都有多達5個樣式和場景可供選擇,還包括繡花、印花等個性化設計。
通過智能紙樣定制系統選定款式后,接下來又可以通過AR定制系統實現場景式“試衣”,現場感受“成衣”是否合身,并通過修改參數,生成適合自己身型的成衣。該系統還可以切換場景,消費者能夠在不同的場合“試衣”。
董事長王大孟告訴記者,有了智能系統,依靠信息化系統,突破人工出圖的瓶頸,通過若干尺寸的輸入,實現快速自動制版出圖,并將生產線調整為適合定制化的小組式生產,實現快速定制,實現*快6小時交付,做到一次性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大規模定制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與比朗科技的做法類似,大朗帝銀針織公司也在定制化生產上進行了探索。企業總經理張庚華介紹,目前企業正在推動個性化定制生產,計劃在3—5年內實現全面信息化,屆時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選購自己的個性化定制羊絨衣服。
面對代工利潤被擠壓得所剩無幾的情況,東莞代工起家的老牌鞋企正宇鞋業積*轉型,推出自有中高端女鞋品牌“左右繽紛”,并進行了智能定制服務的嘗試。在制鞋這一被認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正宇目前的研發設計人員已經占到員工總數的1/10。
在“左右繽紛”網站上,消費者按照提示測量左右腳的長、寬、圍度后,即可生成自己的精確尺寸。網站提供了6種鞋形,20多種顏色、面料,9種裝飾,在這里消費者可以過一把設計師的癮。網站還會為消費者建立數據庫,定期推送新款。完成下單后,顧客在7天內就可以收到自己“設計”的鞋子。
正宇鞋業董事長邱國輝認為,對于生產企業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既壓縮了從生產到消費的中間環節,也成功地實現零庫存閉環商業生態運營模式,這種私人定制的價格并未高于同類普通女鞋。
位于虎門鎮陳村工業區厚虎路的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在數碼印刷機的影印下,一卷卷白紙變成了字跡清晰的“書”的雛形,再通過傳輸,將印有字體的卷紙帶到下一個環節進行切割、膠裝。虎彩印藝在國內*先引進數碼印刷設備技術,從而成為國內**的數字印刷與個性化服務企業。
在虎彩的生產車間,沒有發現想象中工廠遍布黑漆漆的油墨或者工人滿身油墨的情形,整個生產車間整潔、明亮,還散發著書香味。一臺正在運行的數碼印刷機前端進入白紙,后端便出來印有照片的彩頁,接著通過傳輸帶輸送到切割區、專線區等區域,一本個性化相冊就出現了。
“假設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了一本**書,按照以前印書需要做模板,印刷的成本非常高。虎彩印藝提出‘按需出版、實現零庫存’‘圖書POD斷版書按需印刷’等創新方案發揮數碼印刷的巨大優勢,便可解決出版社和讀者的難點與痛點問題。”董事長陳成穩介紹“圖書版”個性化定制服務。
得益于新技術和個性化服務的推出,虎彩印藝的圖書印刷和個性化影像業務量從2013年的516萬元到2015年的8000萬元,短短兩年時間,同比增長了15倍。2016年這兩塊的業務量同比預計翻一番。
虎彩還通過整合大數據,實現全網營銷模式,通過天貓旗艦店、虎彩影像官網以及虎彩自行研發的客戶端簡印APP,拓寬公司個性影像業務線上銷售渠道。
“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或者‘簡印’APP客戶端下單,就可以在掛歷、筆記本、寫真、杯子進行個性化定制,成品定制后由快遞送達消費者的手上,消費者可以實現零跑動。”董事長陳成穩向記者勾勒了一幅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個性化定制的場景,這更是一幅借力大數據、貫通物聯網的“智能工廠”的藍圖。
“大數據能夠讓本來小眾、小型生產的私人定制,推到更大范圍中去。”中國互聯網工業聯盟秘書長李金柱認為,“互聯網+”在制造型領域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方面意義非凡。這使得制鞋、服裝、造紙印刷等東莞傳統支柱產業,有機會從人力密集型向自動化智能化顛覆性發展。
B 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
在東莞,定制化、柔性化生產不僅存在于服裝衣帽印刷等消費行業,還正在向設備、生產線制造等領域滲透。
怡合達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怡合達”)近年來從一家傳統的自動化設備制造商轉型為系統服務商。總經理金立國從桌面上拿起一個圓柱形的螺絲釘說道:“在設備行業深耕多年,我們深知非標零部件制造的痛苦。若缺乏零部件標準化,一方面生產制造的成本高、周期長,生產商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另一方面,采購商無法選擇合適的零部件。”
以螺絲釘為例子,按照傳統的模式,行業沒有標準,從工程師設計到產品的生產整個周期要15天時間,如今怡合達從多年來積累的非標五金零部件制造的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標準”,一個零部件的生產周期可縮至兩三天,就因為此,即使1元的零件也可及時交貨。據透露,在定制化生產的推動下,怡合達的營業收入從2010年的1000萬增至如今2.6億元。
走進勁勝精密在東城牛山的新廠房,*引人注意的是現場一條能同時生產9個不同品牌手機的生產線。只見ATM小車送來五花八門的手機外殼,它都能準確地識別,并準確地放在相對應的工序上,正如“一心可多用”的工業機器人。
這是勁勝精密新近的研發成果。“這條生產線裝有一雙眼睛。”勁勝精密總裁王建道出了機器人可以“一心多用”的秘訣。事實上,這雙“眼睛”是裝在機器人上的傳感器,通過傳感器機器人可以把大數據傳送到云平臺,云平臺經過數據分析識別每個產品的差異,知道每個產品下一步的操作,再將命令下達給機器人。就是這樣,長了“眼睛”的工業機器人可以獨立實現9個產品的生產。
由于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迅猛,單一品牌、單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已經不符合如今的生產規律了,為了實現快速敏捷生產,勁勝精密對生產線進行了柔性化、智能化改造,提供生產效率,*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
王建告訴記者,由于企業會接不同手機品牌訂單,不同產品的工序都是迥然不同的。按照以前的模式,工業機器人充其量是完成一些固定化的工作,難以應對形式各樣的產品,這樣對于一些以加工制造為主要命脈的企業來說,作用并不大。如今,對生產線進行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在生產線安上“眼睛”,機器人可以一心九用,真正意義上提升了生產的效益。
對生產線柔性化、智能化的改造,來自美國的羅克韋爾自動化有限公司走得更快一些。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南區銷售經理陳燁告訴記者,面對生產模式的改變,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故障,企業將在生產線優化方面上做文章。譬如,羅克韋爾設計了專門的軟件,并運用在生產線上,不僅可以減少輸送線出故障的概率,而且滿足柔性化生產的需求,從而提升了生產的效率。
為了推進生產線柔性化、智能化全面改造,知名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的協作機器人近年來也開始進入東莞市場。所謂的協作機器人,體型雖然不大,但是經過精密設置,在機器人前端裝配了一個“金睛火眼”,接觸到人可以自動避開,且其手臂制造柔性化,可以將對人的傷害減少到*低,可以與人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工作。同時,可以攻克生產制造中復雜的工序和環節,提升生產效率。該公司大中華區機器人技術專家潘秩超說,以電子產業為例,在生產中一些復雜的工序無法依靠機器來完成,這種體型不大、柔性化的機器人正好可以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
一些莞企也正在向協作機器人領域進發。拓德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協作機器人可以與人共同工作、互動,對傳統笨重的工業機器人是巨大的“顛覆”。企業銷售經理王先生說,這款協作機器人在高新科技領域還算是新事物,一推出市場就受到追捧,其全球的裝機量在2009年便達到2萬臺,如今每年都呈現超50%的增長。
C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在大規模投入柔性化改造以及定制化生產后,不少制造型企業也提出探索過程中的難點、困惑:消費觀念沒有完全轉變、人才的缺乏、資金投入龐大……這些問題是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比朗科技王大孟告訴記者,企業在四年前開始關注服裝定制市場,至今共投入1000萬元研發服裝定制系統,并推出男裝品牌。“現在不能說成功,只是有效果可以呈現,一步一步來,每一塊錢都很珍貴。”
讓王大孟煩惱的是,定制化生產是東莞制造的潮流所向,但是在智能系統推廣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難度。“我們擅長于生產,不擅長銷售,如今正在‘賣’字上努力。”
邱國輝則認為,定制化生產這張“牌”打得好,也能成為產品營銷的賣點。“左右繽紛”作為新晉品牌,在跟一些大商場洽談中,商場對個性化生產的內容非常感興趣,這也使得“左右繽紛”得以在百麗等國內女鞋市場的五大品牌中“突圍”。
但從企業探索定制化生產一年多的實踐來看,這一模式的成熟還受到消費者觀念不成熟、市場模式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等制約。
帝銀羊絨高定工廠兼特定網負責人張庚華談到,在布局產業互聯網的時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要需要專業的人才,這樣耗費的成本非常高。他說:“基于這些原因,企業如今正在艱難的探索期,若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法,企業的全面信息化計劃也可能泡湯。”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說,柔性化生產、定制化生產以技術突破為切入口,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推進企業實現效益和規模倍增,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制造生態鏈。這種生產模式顛覆了傳統的大規模生產,這無疑是制造業*革新的生產模式。
“可惜,消費觀念沒有完全轉變。”林江道出了關鍵所在,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時代,如何讓客戶愿意為定制化生產買單,讓客戶認可智能系統所生產的定制化產品,才是至關重要的。
林江建議,在此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可以共同發力,企業在柔性化、定制化探索之路上,政府給予企業相關的扶持補助。
策劃:郭文君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葉永茵 郭文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