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中國皮革網訊(記者朱同華 賈冬大連報道) “泛產業化”競爭時代,如何以更加寬闊的視野來審視全球經濟、審視產業發展、趨利避害、探索一種可供借鑒的服裝品牌東北亞合作模式?9月20日,作為“追夢大連”第25屆大連國際服裝節暨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由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辦公室和中國服裝產業經濟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服裝產業國際合作(東北亞)論壇,為東北亞地區服裝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智庫支持和思想平臺。
東北亞是全球經濟增長中心,區域GDP約占世界總值的1/5,占亞洲70%以上,對外貿易額約占全球貿易額的15%。而隨著該地區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這些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這也為中國服裝產業面向東北亞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然而,目前東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東北亞服裝產業經濟合作雖潛力巨大,但發展相對滯后,難以成為區域合作的主導模式。從東北亞各國服裝產業互補性的要素稟賦、貿易和投資、共同的市場主義原則和已有的國際制度框架來看,如何分階段、分領域,通過制度化的框架來彌合分歧、加強合作,讓我國服裝企業通過這種合作更加積*主動地融入日益加快的全球化進程,以實現各國服裝經濟的共贏,是紡織服裝行業亟待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話題。
為充分挖掘東北亞區域服裝產業的優勢潛能,推動東北亞服裝產業經貿交流與合作,本次“中國服裝產業合作(東北亞)論壇”以“開創東北亞服裝產業新未來”為主題,在東北亞合作的大背景下,針對服裝產業開展東北亞合作的現狀和需求,進行了一次對理念、戰略、方向的把脈和破解,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個案解讀和規律探究,在方法層面探索可供借鑒的服裝品牌東北亞合作模式,從而為中國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融合以及國際化合作,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正如論壇主持人、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國強所言,現在的中國服裝行業正進入一個以“全渠道、全模式、全資源”新三大要素為核心的“泛產業化”競爭時代,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視野來審視全球經濟,審視產業的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大連:我國對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重要橋頭堡
大連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黨委書記、局長,大連服博會領導小組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劉德春在題為“擴大開放合作,共創美好未來”的致辭中指出,大連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開放龍頭,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大連設立金普新區,并明確要求把金普新區建設成為我國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8月,國務院又出臺《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要求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切實推進對韓、蒙、日、朝合作,支持大連設立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
劉德春介紹,大連是擁有***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等開放區域*多的城市之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數量*多、面積*大、發展*好的城市。對外開放30年來,大連與日本、韓國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發展迅猛,到2013年底,日本在連投資156 0190 2607億美元,韓國在連投資73億美元。2013年,大連與日本雙邊貿易總額127.5億美元,與韓國雙邊貿易總額52.4億美元。可以說,大連是我國對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的重要“橋頭堡”和排頭兵。而服裝紡織行業可謂大連的傳統優勢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大連涌現了以大楊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和服裝品牌。全市擁有近千家服裝紡織出口企業,服裝紡織品是大連5大重點出口商品之一,產品出口世界各地。2013年出口34.4億美元,增長15 %,高于全市出口增速6個百分點。
大連市服裝紡織協會會長田平認為,以建設東北亞時尚之都為目標,借國家支持東北振興之力,擴大國際區域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是大連服裝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卞向陽則從“時尚、時尚產業、時尚中心城市”的角度,闡述了大連時尚中心城市建設的定位、模式選擇和建設途徑。
作為大連服裝行業的領軍品牌之一,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以“在變革創新中探索企業發展新模式”為題,分享了大楊集團的經驗。她表示,近年來,國際服裝市場格局發生急劇變化,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眾多因素,使原來以出口加工為主導的服裝企業受到嚴峻挑戰。在此大背景下,傳統的服裝加工企業如何調整升級,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成為很多服裝同行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在這方面,大楊集團通過實施“五個三”戰略轉型工程,圍繞品牌建設、貿易升級、技術創新等幾個方面,不斷探索新型的發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日韓合作:互利共贏 和諧睦鄰
提起東北亞合作,就不能不談中日韓。中日韓三國均為亞洲重要國家,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且三國地理位置相近,產業互補性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三國間在提升經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會長江輝在發言中表示,在中國的21個海陸鄰國中,無論是從歷史文化淵源還是經貿發展水平上看,日韓與中國的關系都處于**位置。先天優勢決定了中日、中韓雙邊貿易關系在各自對外貿易關系中均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前,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分別是日韓兩國的**大貿易伙伴。而作為中國*富歷史傳統同時也是當前**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紡織服裝產品在中日、中韓的雙邊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江輝通過*近幾年的雙邊貿易數據,分別對中韓、中日紡織服裝貿易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并簡要闡述東北三省出口情況和潛力優勢,對東北亞紡織服裝產業合作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大阪國際經濟振興中心上海代表處(日本國大阪市政府上海事務所)所長溝淵正在題為《大阪的挑戰和中國的紐帶》的演講中介紹,大阪是一個經濟規模相當于奧地利一個國家經濟規模的城市。大阪纖維產業由產生、發展,經過戰后的復興和低迷,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國際化和高度化,自1990年代起,隨著進口滲透率的不斷增加,現在在數量上已經占到了96%。
他表示,早在隋唐時代,難波津(現在的大阪)作為日本海上大門,和中國相連,就把中國的先進技術和文明帶到了日本,是中日兩國的紐帶。目前,中國是日本衣料品*大進口國。
韓國Fashioninsight報社編輯局局長鄭麟基在題為《零售(Retail)時代,中韓時尚行業成功的合作模式》的演講中指出,過去的“一店、一品牌”為中心的代理店已經在走下坡路,很多大型代理商開始關心集合店流通渠道,他預測,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時尚市場也將迅速轉換為零售時代。
對比中韓兩國時尚企業的強弱點,鄭麟基認為韓國的優勢在于設計企劃、韓流營銷、集合店運營系統、批發品牌價格競爭力,而在中國國內展開流通渠道及銷售的能力、庫存管理、資金和在中國的銷售專業人才方面,處于弱勢。而中國的優勢在于中國國內展開流通渠道及銷售的能力、擴大店鋪數的實力、擴大銷售員的能力,弱點則是設計企劃、體系化的品牌營銷、銷售員的服務指南、視覺陳列企劃。顯而易見,在中韓時尚企業之間的強弱對比間,優勢互補之處有很多。
互聯網思維:不可忽視的時尚產業未來發展之路
中國服裝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楊大筠在簡要介紹了中國服裝行業現狀后指出,中國服裝行業規模近年來總體保持穩步發展,2013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為1141.09億元,同比增長9.83%。與此同時,行業贏利能力穩中有降。
他指出,中國服裝市場在過去10年中擴大了兩倍,預計這一數字在未來十年內將以10%的年增長率繼續攀升。到2020年,中國服裝零售銷售額將達到13480億元,10年后成為全球*大服裝零售市場,而這10年時間,中國服裝業的機會集中在中小城市。
未來十年中,許多高消費群體將居住在內陸或較小城市。2010年,較小城市構成了約50%的服裝市場,到2020年,2/3的中等收入階層及富裕消費者將居住在四至七級城市,并將占據服裝市場整體增長的60%。對于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利益份額將更加分散。如果中高價位的服裝要想在市場上實現80%的覆蓋率,企業將需要進入568個城市。
中國服裝企業制定新戰略的關鍵將在于:評估為較小城市提供服務的機會,確定自身品牌所擁有的以及應該擁有的消費者情感空間,并探索如何為消費者創造令人興奮的購物體驗。對于服裝企業而言,過去制勝的關鍵在于擁有一個“大”品牌、低成本供應鏈并有能力通過特許經營迅速發展零售業務。要想在未來取得成功,企業需要根據消費者的新需求調整戰略。
在分析中國服裝行業的渠道模式時,楊大筠指出,目前,實體零售業衰退超出預期,電商對實體造成巨大分流。而服裝家紡作為網購**大品類,5年后有望實現40%線上銷售比例。伴隨網絡購物興起,未來行業重構是大勢所趨,時尚電商的規模大約占行業比重的43.7%。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