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1點多,溫州正得利鞋業老板沈某從溫州市區順錦大廈22樓跳下身亡,而他的死亡也和高利貸危機有關。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表示,沈某是借民間資本還銀行貸款,希望銀行在收貸后繼續放貸,結果銀行并未同意,迫于壓力而跳樓。目前該企業銀行貸款近1億元。
“昨天我們去溫州調研了,情況遠比媒體報道的還嚴重。跳樓的你知道,沒跳的你知道么?爆出來的都是在當地比較知名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是龍頭企業。但很多規模更小的企業很久之前就已經陷入困境。”浙江省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蔡驊表示。
在蔡驊看來,溫州整個民營企業群體都正在經歷著寒冬。
“只能看誰更經凍,*后不被凍死。”蔡驊嘆息,“并不只是發生在鞋企。在我看來,一切產能過剩、利潤率低又資金要求高的企業都會或多或少的卷進風暴。”
溫州鞋企寒冬
中國鞋業出口量目前已經占到世界出口總量的65%,出口市場包括歐美、俄羅斯、日本等。溫州與晉江被稱為“中國鞋都”。
然而,溫州這種低成本、低價打市場模式被歐盟所拒絕。歐盟認為中國鞋業在低價傾銷,便在2006年開始對華出口皮鞋征收高達16.5%的高額反傾銷稅。直至今年4月1日起才正式取消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而已然處在第二輪金融危機的溫州中小鞋企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從2006年至2010年底,因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實施,中國出口歐洲的皮鞋銷售額下滑20%,直接導致20000人失業。一邊訂單下滑,一邊成本提升,溫州鞋企屋漏偏逢連夜雨。
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稱,(利潤)在2%-5%之間。今年以來,人工成本上漲了至少20%,制鞋的兩大主要原材料皮革、橡膠的漲幅也在20%左右。
“政府說是扶持實體產業,可是不困難用扶持么?還不是因為要死了才扶持?”蔡驊說。在其看來,民營企業已然步入一個怪圈。實業虧損,企業需要貸款;銀行不貸便找民間資本;高利貸到手放到實業上賺錢太慢,可能就一部分投入生產,另外一部分拿去錢生錢。然而這樣的操作模式,卻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無盡隱憂。
“現在正規渠道貸款太難,去銀行貸一千萬需要先存款500萬。這些做實業的中小企業如果不缺錢又怎么會去貸款?而高利潤又一直在誘惑著,究其根底就是實業太不賺錢了。誰能逃開利潤的誘惑呢?”蔡驊表示。
正得利鞋業老板跳樓,巨邦鞋業老板“跑路”,或者正因為無法逃離這個怪圈而走向*端。
產業結構之殤
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小民營企業一直被稱為低技術含量、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從服裝到打火機再到眼鏡和閥門,這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在近年來也備受詬病。
產業結構升級,這或是中國近年來*常出現的一句話,還有其他類似從“制造到創造”等。但蔡驊似乎并不認可這一點。“產業升級沒錯,可是似乎大家(中小企業)對升級沒什么方向。”
溫州政府曾經出過《關于進一步扶持大企業大集團的若干意見》,對總資產4億元以上、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實際上繳稅金2000萬元以上、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納入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對于“低、小、散”的中小企業進行兼并重組。
但實業升級投資太大,利潤又太低,更多的老板將目光轉向投資新能源或者干脆做投資。信泰集團便是其中一例。上市公司也在“玩轉資本”,諸如杉杉、雅戈爾[9.63 -1.53% 股吧 研報]、紅豆等江浙傳統行業企業已進行房地產開發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