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紡織業來說勞動力成本壓力*大,每年不漲15%左右便難留住人。勞動力成本支出去年人均約2700元,今年約在3100—3200元。廣東這邊織造工廠人手大都只有滿員時的50%—70%,招不夠人。 ”廣東省中山絲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漢近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由于國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形勢依然相對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頭兩個月外貿出口增長6.9%,比去年12月份回落6.5個百分點。
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蘇州、廣東等地部分外貿企業,發現用工成本上升和員工流動性大已成為企業普遍反映的*影響企業效益的因素。紡織服裝業壓力*大,成本不斷提升,價格卻提不上去,整個行業面臨著生存危機。
勞工成本是企業首要負擔
“工人工資漲得厲害。今年平均每個員工的支出每月在3500元左右,去年約是3100元。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工流動性大給企業帶來了麻煩。每道環節都需要熟練的技術工人把關,否則質量難保證。這個行業技術工人的工資大都差不多,要留住人得讓他們工作開心。 ”蘇州中興印花有限公司經理程新華告訴本報記者。
昆山力波超聲設備有限公司(臺資)業務專員胡榮俊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員工流動性大,招工難,對企業影響*大。員工回內陸地區家鄉附近打工,工資待遇差不太多。用工成本提高到4000元已難招到本行業的熟練工人。
如今,熟練技工的待遇甚至已經遠超過了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
優比(中國)有限公司大客戶中心不愿具名的某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很多技術活大學生不愿意干,一般工人干不好,熟練技工愈發珍貴。給技術好的工人漲工資,把一般工人工資也帶起來了。熟練技工跳槽率也相對高,會主動要求提高工資,有時會一次要求提高30%左右,不答應就走。 ”“勞工待遇促使成本不斷攀升,這方面比一年前可能要提高30%。同時受困于員工流動性大。 ”蘇州威林貨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旻告訴本報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4月25日發布的 《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報告》指出,國內勞動成本等上漲具有剛性,對出口的影響將長期存在。未來若干年,勞動力成本將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遞增。
其實不少企業主還是能理性看待這種用工成本的持續上升。昆山聯明機械有限公司 (新加坡獨資)總經理呂鵬屹雖然向本報記者訴苦,不過他也坦言,現在勞動報酬跟國際比還是低,用工成本提高既合理也是趨勢。
對此,蘇州東錦服飾有限公司、東瑞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干小舟也十分認同。 “中國勞動力成本增大的趨勢恐怕不會削弱,因為我們的勞動報酬還是處在低位。 ”
成本提高又遭價格彈壓
“雖然自己的企業受沖擊較小,但單子難接的程度也超過了2008年,是開廠以來*難的。周圍不少廠子基本沒有單子,而不是成本侵蝕利潤的問題。 ”干小舟向本報記者傾訴道。
張漢表示,因為成本提高,商品報價漲了,部分客戶就不接受了。
給出口商品做印染的程新華談到,客戶分布在江浙滬,主要集中在紡織服飾業。從今年頭幾個月情況看,生意比去年四季度要差點。利潤降低是因為成本在提高,而印花的價格跟前兩年比沒有增加。
孫旻則表示,今年一季度形勢不好,比預想的困難。一是銷路不好,訂單少;二是價格提不上去,利潤率明顯降低。現在依靠退稅來維持企業的收益。長單和大單不敢接,怕資金周轉出現問題。自己的市場雖然在中東、澳洲,但需求仍然黯淡。
胡榮俊對記者表示,許多從事外貿的客戶現在購買勞動器材十分謹慎,一般購買小器材,不愿購買投入稍大的器材。由于效益的確不佳,因而采購額度嚴格控制。
“成本一直在增加,利潤不斷擠壓,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你想提高報價,客人就不買了。 ”常州對外貿易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紡織服飾業的行情。
據中國美國商會近日發布的“2012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82%的受訪者表示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這些公司也認為,改變中國過去30年經濟模式的條件已具備。約89%的在華美國企業認為,成本上漲正在使中國失去競爭力。
如果能提高價格,增加產品附加值,也許可以緩解用工成本帶來的壓力。但在服飾行業依然比較難。
廣州市恒堯制衣廠張老板告訴本報記者,外單不好做,利潤太低,主要是賣不出價錢,而勞工成本每年增長幅度不小于10%,不加薪工人就會跳槽。“服裝服飾都很差,成衣服裝*難,不少廠子快沒單了,準備停業,怎么還敢漲價。 ”干小舟說。
服裝行業已近利潤底線
常州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的知情人士表示,匯率變動,用工成本,對紡織服裝這種利潤空間很小的行業影響明顯,毛利潤只有5%-8%,純利潤更小。由于這行的外貿很難撐,很多人已選擇了放棄。*近三四年訂單少了至少三分之一。加上產品質量和設計比不上意大利等國,又不能定期更新設備與提升綜合競爭力,許多企業恐難長期生存。
其實訂單縮水不只來自國內外同行業的競爭。
干小舟認為,海外市場幾近飽和,再增加生產能力也難有銷路。其他后發展區域還會搶走部分份額。如果企業過于依賴外貿,不能轉內銷的話,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會很大,難有發展空間。
“外貿不景氣,做衣服受沖擊*大,用人多,利潤低,工資一漲負擔明顯。好在原材料成本基本穩定。廣東這邊小企業沒利潤就不做了,不過沒有轉移到海外的能力。大企業一般是國內有廠,東南亞也有(廠子),千人以上的企業大都這樣。”張漢說。
廣州恒堯制衣廠張老板便是小廠的企業主,目前持觀望態度,勉強在非盈利狀態維持,年內如果沒有回暖的希望就轉投其他行業。 “現在沒有廠子能滿員運作,工人很不穩定,跳來跳去。因為不是大廠子,沒有正式的合同約束,工人也沒有什么保險,基本都干不長,隨時可能走。 ”
在談到會不會轉移到東南亞做服裝廠,他苦笑著說自己這樣的小廠沒實力冒這個險。
廣州市芳瑩服飾廠何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做外單主要在中東阿拉伯國家、伊朗、非洲,但是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訂單量少了約30%。勞工待遇今年則提高10%以上。目前廠子開工率約50%,周邊廠子開工率大都低于50%。
“出口主要面對西歐。現在利潤率很薄,目前車間約為滿員時的60%-70%,在同行里已經算很好的了。競爭壓力主要來自同行,價格提不起來,成本卻一直升,勞工成本*近兩年每年提高約20%。利潤近乎全被吃掉,已接近利潤底線。 ”廣州歐佳特服飾有限公司林春雄廠長告訴本報記者。
而據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服裝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比上季度回落16.4個百分點;環比下降28.0%。一季度服裝行業銷售利潤率為5.5%,較上季度降低1.0個百分點。一季度服裝產業景氣指數比上季度回落3.0點,已連續兩個季度呈降勢,且下降幅度有所擴大。
“產品漸漸喪失過去*倚重的價格優勢,如果質量又上不去,還有什么競爭力?發達國家在質量上比你有優勢,而后起國家價格比你有優勢,人家不成熟的方面也逐漸完善起來。雖然咱們具備一定設計創新力,但相比意大利等傳統設計強國,仍跟不上國際潮流。紡織服飾這塊是中國*大、*傳統的外貿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還牽扯許多人的就業問題,現在卻成了*難做的行業。 ”常州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的知情人士說。
林春雄正在改變經營思路,準備在設計、用料質量上提升,從而轉型到以質取勝,達到靠提升質量檔次來提高單位利潤率,增加附加值。“過去一條褲子的毛利潤是5元、T恤衫是2元,轉型后褲子毛利潤將達到10元,T恤衫則達到8元。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