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12月12日,距離上海“
他對著魚池嘆氣,去找市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王興章。王興章說:“你趕快拿魚到市檢測部門檢測,沒問題,我們好給你開合格證明,往外賣。”
送魚檢測了,證明開來了,可仍然沒有來買魚的外地車輛。有的漁民甚至開始倒掉魚苗。
多寶魚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相繼“出事”,山東省貨值約20億元的5000多萬尾在養多寶魚陷入銷售困境。
多寶魚之難
養殖熱潮背后隱含危機
王正平清楚地記得,四五年前,多寶魚能賣到200元一斤。那兩年,養多寶魚的都發了大財。
1997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所研究員雷霽霖從英國帶著2000多尾魚苗到蓬萊試養。1999年初,多寶魚人工繁育獲得成功,迅速進入推廣階段。
多寶魚學名大菱鲆,原產歐洲,屬冷水性魚類。其肌肉豐厚白嫩,膠質蛋白含量高,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人工養殖迅速發展。
膠東半島沿海,一時間掀起了多寶魚養殖熱潮。“兩條魚就能頂一頭大肥豬。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兩年純賺。”一位基層干部說。
與此同時,多寶魚價格也一路下降,由原來的每斤一兩百元降到30元左右。而魚苗,由幾年前的每尾30元,降到目前的2元。
價格下降的背后是養殖規模的擴大。今年,山東的多寶魚養殖面積達360萬平方米,產量3.5萬噸,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七八成。產值30億元,從業人員10多萬。
“在日照一個鎮,養殖大棚一個挨一個,密集到連貨車都開不過去的地步,沒辦法,只有用吊車吊。”一位漁業公司的總經理說。
熱潮的背后卻隱含了危機。更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危機爆發得會這么迅速……
監管之漏
多頭監管誰都沒管好
蓬萊市京魯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宗哲是*早養殖多寶魚的人之一。面對魚池里似乎游不動的80萬尾多寶魚和300萬尾魚苗,愁眉不展的他介紹說,每天來這里要魚苗的只有稀稀拉拉的四五家。
是什么導致了“多寶魚事件”呢?“水產品質量管理點多面廣,線長量大,經營分散,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加之起步晚,體系不健全,機構、人員、經費和技術手段不能滿足要求。”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侯英民說。
對小養殖戶的監管成首要難題。“漁業法規定,陸地工廠化養殖可以不辦證。這就相當于默認:小戶養殖就像農民養雞養狗一樣,是不需要生產許可的。對此,漁業部門管不了,也沒辦法管。”長期與漁民打交道的王興章介紹說。
“搭個棚子,壘幾個池子,人就住在棚子邊上臨時搭起的小屋里守著。人和魚在一起,很不衛生。為了多掙錢,高密度養殖,過去一平方米養15到20尾,現在有的居然增加到50多尾。水量減少一半,密度增加一倍,魚能不得病嗎?有病以后亂投藥,不管是不是違禁藥,更不管藥物殘留是不是超標。”
某市漁業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坦率地說:“漁藥、漁用飼料缺乏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的統一監管,有的漁民買魚飼料回家,里面含有違禁成分全然不知。既然是違禁藥,為什么還能在市場上買到?這些藥,本來屬于畜牧部門管。”
這位工作人員說:“多寶魚在運輸、銷售環節中,都有可能為保鮮加入藥物,這是我們管不了的。”
據了解,活魚一旦上路,運輸環節應該由經濟管理部門管;在銷售市場上,由當地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管理。王興章說:“多寶魚有公路運輸,也有鐵路運輸,還有空中運輸,誰管?誰都不管。”
多頭監管下的一條魚,到頭來誰都沒有管好。多寶魚產業背后,其實是一條脆弱的、非常容易斷裂的監管鏈。
目前,山東省正醞釀多種措施強化水產養殖監管:比如健全苗種生產監管制度,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淘汰違規用藥的苗種企業;建立水產品養殖生產許可制度,制訂水產品工廠化健康養殖管理辦法等。
產業之痛
會不會重蹈毛蚶覆轍
多寶魚產業下一步怎么辦?
侯英民廳長說:“在這種情況下,多寶魚產業發展面臨兩種選擇,兩種前途。如果不能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積累十年的多寶魚產業將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很可能還會波及到海參、對蝦、鮑魚等品種,進而對整個養殖業產生不利影響,帶來更大損失。上演‘一個品種出事摧毀整個產業’的悲劇。”
這方面不是沒有先例。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上海發生的“毛蚶”事件,就使全國的毛蚶養殖業陷入低谷,至今也沒有再發展起來。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經貿處處長傅日新介紹,上海“多寶魚事件”發生后,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緊急組織了一次監督抽查,分兩批抽取了32家企業的56個樣品。經檢測,禁用藥氯霉素的合格率為94.6%,孔雀石綠和無色孔雀石綠合格率為92.9%。這意味著,山東的大部分多寶魚是合格的。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王龍興說:“上海市場多寶魚抽檢出了問題,執法部門必須發布消費預警,但抽檢存在問題和多寶魚本身存在問題是兩個概念。現在依然有很多規范化的養殖企業嚴格按標準操作,養殖的多寶魚是合格水產品。對于這部分企業,只要能取得當地相關部門的檢測證明,或者在上海市主動送檢合格,依然歡迎到上海銷售多寶魚。”
傅日新處長說:“上海這次檢測硝基呋喃藥物,是依據國家商檢局出口雞肉、對蝦、蜂蜜等產品的檢驗標準,是根據國際上發達國家實施的技術壁壘制定的,有的發達國家也達不到。”
看起來,多寶魚產業還有希望……但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仍然面臨一些難題。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效、安全、低毒、低殘留的新型替代漁藥和疫苗研發滯后。還有,就是缺乏標準和技術。”侯英民廳長說。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所雷霽霖院士看來,急功近利,置產業安危于不顧才是*致命的:“因為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多寶魚出現問題,頂多換養別的品種。至于產業會不會被毀掉,有些人根本不會考慮。”
近些日子,山東漁業部門頻頻和上海方面溝通,把檢測合格的養殖大企業推薦給上海市場,希望通過建立點對點的有效對接掛鉤制度,重建市民對多寶魚的消費信心。
新聞背景
11月17日,上海的一項抽檢結果顯示,申城市場上銷售的多寶魚藥物殘留超標現象嚴重,所抽樣品全部被檢出含有違禁藥物,部分樣品還同時檢出多種違禁藥物,有關部門發出“消費預警”。北京、香港、廣州等地則相繼禁售多寶魚,一時間,各地水產市場對“多寶魚”唯恐避之不及。農業部隨后會同有關部門趕赴多寶魚來源地山東省開展專項督查并對違法企業做出了處罰。
多寶魚養殖和用藥有了“指南”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日前組織專家在吸收*新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大菱鲆健康養殖技術指南》和《大菱鲆常見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藥指南》。
據介紹,上述兩個指南對大菱鲆(俗名多寶魚)的養殖設施、環境條件、魚苗選擇和放養、水質管理、商品魚出池及親魚培育、苗種培育等進行了詳細的技術指導,提出“大菱鲆疾病防治要更新養殖觀念,堅持以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疾病防治原則,并介紹了常見疾病、防治措施及合理用藥技術,給出了常用藥物的休藥期和海水養殖禁用藥物等。
專家指出,當前水產養殖生產中,由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引起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大菱鲆生產與銷售的瓶頸。
?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