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個歷史進程的交匯點,是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應用不斷深化的過程,是實現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不斷變革的重要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加速創新、快速迭代、群體突破,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從起步建設,到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由點向線、由線及面”向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邁進,逐步進入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特征和重要模式的新階段。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是“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兩化融合走向深入,發展壯大工業數字經濟,是制造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兩化融合
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推動力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培育發展精度能力是構筑新階段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紡織行業是*早開展兩化融合探索的行業之一,以兩化深度融合為切入點培育行業發展新功能,近30項技術標準列入工信部相關應用專項,多家企業列入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棉紡、印染、化纖等數字化車間生產線得到推廣,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模式廣泛開展。但紡織全行業兩化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集聚與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平臺賦能行業發展尚在探索。
今年6月,2021中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大會在青島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在會上作了《加快兩化融合發展,推進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到,“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持續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鼓勵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應用與管理模式創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進入“十四五”,紡織工業更需夯實和鞏固紡織強國地位,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推動加快紡織工業智能化建設。
前不久發布的《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提出了2035年行業的遠景目標,即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我國紡織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實際上,在“十四五”期間,除了需要加快推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還要提升廣大中小企業尤其是產業集群中的中小微企業的兩化融合水平,為全行業下一步提升自動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面向“十四五”,夏令敏強調,紡織行業必須抓住新一輪的產業變革機遇,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大力推進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深度融合,推動行業向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智能主導方向發展。為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和重點任務的實施,紡織行業必須積*作為,為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交流合作與人才培養;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完善行業公共服務與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紡織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不斷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紡織業兩化融合:
點、線、面全面加速
對于紡織產業來說,無論是人口紅利的優勢的消退還是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面對經濟轉型挑戰,紡織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是必然趨勢。
但紡織行業同其他制造業一樣,在兩化融合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數字化、網絡化關鍵基礎能力仍顯不足;專業人才短缺、資金投入不足;工業互聯網與行業融合尚淺,關鍵技術研究相對不足;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不足等問題。也正因此,紡織行業的兩化融合,更容易由內而外,從企業到行業。
無錫一棉作為老牌紡織企業,深知調整企業結構、改變生產技術和手段的重要性。在2000年建設新廠房時,便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并試行了信息化管理創新。在企業傳感網和物聯網感知生產系統的一體化管理下,五百多臺生產主機無縫銜接,不停運轉。通過物聯網監控,生產質量、設備情況等數據也被不斷記錄和關聯,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對作業流程地調優化,形成了“生產促優化,優化促生產”的良性循環。
青島紅領集團則是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基礎,克服了個性化和工業化不能兼容的困難,實踐了流程再造、組織再造、自動化改造,同時通過與網絡技術深度融合、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等升級改造,形成完整的物聯網體系,完成了單個服裝生產單元年產定制服裝152 0173 3840萬套件的過程,開創了發展新局面,形成了發展新優勢。
武漢裕大華的“十萬錠智能紡紗項目”,全流程采用經緯紡機智能化紡紗設備,有效應用兩化融合,智能化集成度高,大幅減少紡紗用工,全流程自動物流輸送系統、回花收集打包系統、全流程質量追溯系統三大突出亮點,和先進的紡紗設備共同構成了國際**、國內**的智能化紡紗項目。
近年來,紡織企業數字化改造、設備上云等力度逐漸加大,2020年,紡織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及聯網率分別達到52.1%、45.3%,分別高于消費品行業平均水平2.6和3.6個百分點,紡織企業通過生產裝備數字化升級、企業內外工業網絡改造、工業數據采集等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夯實智能化發展基礎,進而推動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和服務體系變革,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基于高端智能裝備的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系統解決方案持續涌現。
鏈接兩化融合更多可能
如今,紡織產業的兩化融合更是告別了單打獨斗的局面。
2018年,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成立。聯盟的成立有助于推進互聯網與紡織工業的深度融合,助力紡織服裝行業在應對產業轉型升級中,更快適應新常態,求得新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化部主任翟燕駒表示,聯盟非常重視通過承接政府重點項目來推動行業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在聯盟的組織和成員單位的積*努力下,聯盟單位承接了一批來自國家、地方政府等支持的重點項目,對行業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如2020年,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牽頭的《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紅豆集團牽頭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推廣中心》項目以及福州大學牽頭的《特點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測試床》項目和如意集團牽頭的《服裝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
與此同時,聯盟還通過在線方式開展了“紡織云課堂”,進行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應用等方面培訓、宣傳,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19期;2019年,聯盟舉辦了《柯橋印染企業數字化高峰論壇》,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的創新、體驗、展示等建設項目也先后落地。此外,聯盟還開展了行業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研究,組織研究報告、規劃等的編寫,主要包括:編寫《工業互聯網與紡織產業》研究報告;中國紡聯信息化部與電子一所聯合編寫并發布《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數據地圖》;組織聯盟內多家單位編寫《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暨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等。
翟燕駒表示,未來,聯盟還將組織開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深度行;繼續做好工業互聯網重點項目的建設與成果應用,支持申報新項目,組織交流培訓新技術、新模式的培育與應用組織編寫工業互聯網相關研究報告推動工業互聯網在重點產業集群的落地應用。
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我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必然選擇,對于“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意義重大。工信部消費品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表示,當前,兩化深度融合正在向著集成創新、深化應用、**變革發展。紡織行業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立足新發展階段,緊跟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質量效益為中心,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行業的創新應用,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生態、加快紡織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應重點關注和推動產業數字化基礎建設,企業數字化轉型,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加強創新應用推廣等方面,促進信息技術與紡織行業向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發展,提升紡織行業的質量和綜合競爭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