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4-24 來源:互聯網
中藥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分離、濃縮、干燥、制粒而成的顆粒,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 按照中醫臨床處方調配后, 供患者沖服使用。中藥配方顆粒既保留了中藥湯劑和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又免去了傳統煎煮的麻煩。自投入臨床使用以來,以其劑量準確、即沖即服、攜帶方便等優點,迅速得以推廣。中藥配方顆粒是對傳統中醫藥學科的弘揚和發展,其推廣使用具有歷史性意義。
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監管納入中藥飲片管理范疇,因歸屬于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具有傳統中藥飲片所享有的一些政策紅利,比如可以進入醫保、不計入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取消醫院加成、不納入集中采購等,得到了廣大生產企業的青睞,在市場占比上有較快的增速,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市場需求規模的增長和臨床需求用量的增大對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控制也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為了規范中藥配方顆粒的監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先后頒布了《中藥配方顆粒管理暫行規定》《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研究的技術要求》。中藥配方顆粒源于中藥飲片,中藥飲片的質量控制一直是業界關注的重點,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控制也一直受到監管部門和行業的共同關注。如何確保中藥配方顆粒保留中藥飲片的療效、避免存在于中藥飲片的系列問題?本文就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控制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旨在促進中藥配方顆粒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現狀
隨著中藥配方顆粒各項政策的出臺和中藥配方顆粒產業的逐步發展,其質量控制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和完善。
在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研究生產的初期,其質量控制模式為企業內控標準。中藥配方顆粒成品質量標準內容多以定性為主,其質量控制指標一般參照相應藥材的國家標準制定,含量測定多為單一化學指標。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多采用原料入選標準、濃縮浸膏內控標準、半成品質量控制標準、包裝規格和包裝材料標準。在分析方法上多采用薄層色譜、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以及紫外光譜等現代分析技術。這個時期的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方法基本上沿用了中藥及飲片的標準模式,中規中矩,初具雛形。
隨著試點生產的逐步開展,中藥配方顆粒在臨床應用數量的增加,尤其是部分省份開展的省內試點企業的增加,促進了企業內控標準的提高。隨著藥材飲片標準的不斷完善,不少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訂了中藥配方顆粒的標準,如廣東、廣西、天津等,這些標準對不同企業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質量的統一具有一定的積*意義。在前期工作經驗的積累當中,各單位積*探索更好的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方法,使其質量控制方式進一步完善。
2016年8月, 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預示著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的新模式或將開啟。2017年6月以來,國家藥典委員會在6 家試點生產企業試點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已有研究積累的企業、科研機構提出的研究數據,形成統一標準,對外公示了160個中藥配方顆粒品種的統一標準, 覆蓋約1/3的常用中藥材。新標準中應用了特征圖譜質量控制技術,強化了中藥配方顆粒的整體質量控制水平,尤其是標準制定過程中引入了“標準湯劑”的概念, 不僅使中藥配方顆粒工藝制訂的合理性和質量控制有了衡量的依據,更是推動了中藥質量控制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在過去的中藥質量控制模式中,多以對照藥材和對照品為參照,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完全表征中藥的質量。將中藥標準湯劑作為工藝制訂和質量控制的衡量依據,更加體現出從整體上對中藥配方顆粒進行質量控制的思路,符合中藥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
二、中藥配方顆粒質量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是原料藥材問題。**,中藥配方顆粒源于中藥材,中藥材自身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中藥材在種植養殖環節、采收加工環節、生產流通環節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標準化和規范化種植養殖落實不到位、農藥化肥濫用造成有害物質殘留、操作不規范導致劣質藥材增多、違法染色增重和摻雜使假現象屢見不鮮等。其次,原料藥材來源不固定。部分多基原藥材混用,如甘草與脹果甘草混合投料的問題。同時,產地相對不固定,部分品種使用的原料產地區域范圍過大。還有不同采收季節等因素對藥材的質量均有影響。中藥講究道地藥材, 藥材的采集地點、采收時間以及采集后的加工、貯存方式都對中藥材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建議在《中國藥典》的基礎上建立各個中藥材的企業標準,對選用制備中藥配方顆粒的藥材進行嚴格把關。
二是飲片炮制加工不規范。中藥炮制遵循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可以對中藥材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中藥飲片是中藥配方顆粒的前身,其炮制加工的規范性直接關系到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部分品種飲片加工炮制不到位,主要工藝參數不明確,如炙甘草,不同企業炮制時蜂蜜的加入量不一致。其次,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炮制規范也不盡相同,缺少統一的標準。直接影響了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和療效。建議規范炮制方法,改進炮制工藝,進一步保證中藥配方顆粒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是浸膏收率不穩定。浸膏收率與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和成本關系密切,是中藥配方顆粒生產過程的重要參數。中藥配方顆粒的浸膏收率可以反映原料中藥材和飲片的情況,如白芍飲片標準湯劑的浸膏收率與白芍飲片的厚度成反比。中藥配方顆粒的浸膏收率既受前處理、浸泡方式、煎煮次數、加水量、煎煮時間等工藝參數控制,也受生產企業設備性能狀態的影響。不同企業生產的同一品種浸膏收率差異較大,除原料藥材的影響因素外,主要是個別企業片面追求高收率,導致提取過度。中藥配方顆粒的浸膏收率與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質量關系密切,但不是越高越好。應按照《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做到出膏有度。建議嚴選藥材,同時采用正交試驗等科學系統的方法,摸索恰當的工藝參數,使出膏率相對穩定合理。
四是鑒別專屬性不強。有些中藥配方顆粒的鑒別方法缺乏一定的專屬性。主要體現在該鑒別方法無法區分同品種不同基原的中藥材,或無法區別同基原不同炮制品制成的中藥配方顆粒。針對這種缺乏有效的專屬性鑒別的標準,建議通過文獻檢索或實驗研究,找到同品種不同基原藥材或不同炮制品之間的差異,從而進一步完善標準,重新擬定鑒別方法或重新選取參照物質,使同品種不同基原的中藥配方顆粒或同基原不同炮制品制成的中藥配方顆粒擁有專屬性的鑒別方法。
五是含量指標單一。部分品種僅采用一個化學成份進行定量控制,無法完全體現其整體質量情況。在早期的中藥標準中,多采用一個化學成份進行定量控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標準的完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可以反映中藥整體質量的檢測方法,一些多指標成份的含量測定方法及其衍生的一測多評法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中藥及中藥配方顆粒的研究。例如,徐小瓊等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譜法(UPLC)同時測定甘肅省各產區當歸中8個指標成份的含量。楊貴雅等對丹參中8個活性成份進行含量測定。盧蕾等建立一測多評法同時測定黑參中12種皂苷類成份的含量。杜俊潮等建立了天麻標準湯劑中存在轉化關系的6 種成份的一測多評方法和指紋圖譜。建議用多指標的含量測定方法替代單一指標的含量測定方法,更全面地控制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