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5-27 來源:互聯網
百檢網資訊:近年來,玉米已經成為中國一大糧食作物,在我國玉米主產區已經出現了“玉米產業”或“玉米經濟”的說法,但加工能力過剩、我國人均玉米深加工產量低下等問題依舊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真正開始對玉米進行深加工的時間較短、基礎薄弱,具備大規模深加工的企業寥寥無幾。低水平的加工,造成了玉米資源的浪費和市場價格的低迷,因此激發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市場利潤的轉化率。
同樣作為我國糧食作物的水稻,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以大米為原料的后續加工比例僅為5.7%,水稻資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土質肥沃,水稻品質好、產量高,為我國糧食穩定提供了保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黑龍江水稻深加工水平仍較為落后,深加工產品種類不多、結構單一,此外深加工副產物也未能實現合理利用。由此可見,發揮企業的精深加工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多元化供給,推動糧食加工跟上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迫在眉睫。
除玉米、水稻外,大豆也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的一部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大豆進口國,大豆成為我國農產品中需大量進口的少數品種之一。近年來,我國大豆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迅速、種植和加工成本下降、大豆種植規模擴大及非轉基因等一系列的優勢為大豆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與玉米、水稻一樣,它也存在深加工層次和科技含量較低,產品和種類單一等問題。
糧食深加工是指在糧食粗加工的基礎上,對原材料或半成品通過一定科技手段進行工藝處理,使之成為人們可以直接使用的具有高附加值產品,糧食深加工是糧食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為緩解糧食深加工的困境,就需要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以及糧食深加工企業共同努力,多角度、多層次探尋突破途徑,滿足市場的需求。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文件統籌推動糧食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如在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出應通過加大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來實現延長糧食產業鏈條和推進農業共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要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
與此同時,為實現糧食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其核心在于深加工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糧食深加工企業應積*引進新技術,包括采用先進的產品包裝、保鮮、貯藏等設備,借助“互聯網+糧食產業”的電商平臺,將糧食深加工產品與電子商務運營體系相融合,拓寬糧食深加工產品的銷售渠道。
糧食深加工是糧食產業鏈中較高的增值環節,但也是現階段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短板。大力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不僅對解決玉米和稻米等主要糧食的階段性過剩具有重要作用,對提高糧食的就地轉化率和促進農民增收以及充分利用糧食資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