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6-08 來源:互聯網
百檢網資訊:2014年之后的幾年時間,隨著環境產業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產業投資熱情開始猛漲——2014年環保法修訂,2015年1月實施,各地政府的環境責任責無旁貸;2015年之后,火熱新三板、看起來愈發成熟完備的投資退出機制,使得各路基金無論是否懂環境產業,募資、投資不止。產業外部的“有錢人”頻頻跨界,產業內部更是涌現創業潮、投資潮。
資本的力量如潮水洶涌而至,為環境產業帶來了久旱多年、恰逢甘霖般的歡欣鼓舞,但這般“漫灌”之后,為環境產業留下了什么呢?資本潮來來去去的這些年,環境產業還好嗎?
簡單而言,投資分兩種,股權和債權類。本篇說資本浪潮漲落的次生災害(即常說的狂歡和毀滅),大部分說的是后者,因為過度加杠桿。PPP放大了后者的作用,潮起潮落中大量企業死亡也往往是后者。股權投資的退潮往往是因為上市退出的收益下降,但是一般而言,它們的缺乏只會使得培養小微企業和獨角獸的土壤變得貧瘠,但除非有嚴苛而*終導致互相傷害的對賭,它們的進入或退出一般不會直接威脅現有企業的生存。
短暫的狂歡
2014年,中國的股權投資市場總體募資超過5000億元,投資近4500億元。這時的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已經從上一個寒冬復蘇并快速發展,活躍的VC/PE(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超過8000家,管理資本量也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切,也影響到了較為沉寂的環境產業市場。
與此同時,政府出來推波助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也響徹了環境產業,****的創業熱潮發生了。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的三個十條的陸續出臺,也促成了環境產業高速發展的外部環境,各路嗅覺靈敏的資本對環境產業表示出青睞,把諸如“風口、賽道、VC、PE、賦能、退出”等等新名詞帶到了這個冷門產業,還布置了專門的團隊來看可投項目。
一些大玩家,有的來走馬觀花,有的在深入布局,比如郭廣昌的復星。甚至明星胡海泉的投資事業,也瞄準過環境產業,他的合眾創投環保產業基金主要針對環保產業投資,不過,并沒有真的投出什么項目——由此可見,當時的跟風者隊伍頗為可觀。針對這種現象,2015年E20環境平臺的水業戰略論壇特意推出主題對話“水務行業能否承受資本的熱捧?”
那幾年,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工作就是創投機構的工作,創投機構也紛紛在環境產業里物色人才,讓這個薪酬常年在各行業墊底的產業里的人們,大開眼界。
那幾年,二級市場也是風起云涌,碧水源估值超過500億,博天喊出千億夢想,券商研究分類中開始大量出現以環保板塊替代原來的公用事業,各個券商行研機構環保類研究員紛紛涌入,新財富水晶球競爭益酣。
而充滿激情的環境創業者們,夜以繼日地辛苦加班工作,無論他們口頭怎么說,他們的內心**不會想只做成一個長不大的盆景,熱潮之下,他們的夢想氣球被注入了更多資本的空氣,冉冉升空。生逢此時,誰不以為自己到了大時代呢?要實現大夢想呢?
這短暫的資本狂歡,曾給了行業一種一生綿延的錯覺,許多企業家也被搞得浮想聯翩、心神不寧、寢食難安,*后卻發現,資本順境時候是錦上添花的助力,但逆境中**不會雪中送炭,創業起伏中,真正的堅實依靠,還是團隊和穩健的經營策略。
在宏觀政策陡然緊縮的夾擊之下,這股資本熱潮,從燎原到寥落,也就兩三年時間。**是隨著創投行業整體發生轉向,“資本寒冬”再次出現,“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行業內優勝劣汰加速,大批創投機構遭到嚴重擠壓,一些**創投機構也在其中。
在環境產業內部,PPP疊加債券投資加杠桿的模式,和創投退潮基本同步,兩者帶來了2018年開始的普遍的資本退潮,重新塑造了產業格局。
對此,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的看法是,由于環保需求的高速釋放疊加PPP的短暫高熱,吹大了二級市場的環保市值,讓風投類有了更高預期;2018年以后PPP破滅,將二級市場環保板塊市值打到了谷底,對一級市場的傳導性影響是大家在一級市場的公司估值就很難談攏了。資本并不需要忠誠于某個行業,如果不能給予足夠的回報,它們確實會轉向新能源等其他領域,我們的環境企業作為個體要做到的是,在不同的時期,如何找到更好的發展速度,如何突破自身的天花板,這也是我們創辦商學院的目的。而我們的基礎業務的目標,則是和產業界的一起努力,建設行業更好更高的基本面。
退潮后的財務投資
狂歡過后,終究是回不到從前了。
只是人們通常只看到融資的好處,卻忽略其代價。錢不是白給的,資本有意志,核心訴求是要回報。投資早期創業公司的 VC,正因為承擔的風險*大,所以其要求的回報率也*高——十倍回報還不夠,投慣了之前的移動互聯或者O2O領域的,或者看多了那些故事的,甚至期望能在一家企業能獲得百倍、千倍的回報。
這沒有什么不對,也很合理。在公司業務的天花板足夠高的地方,往往也是死亡率*高的地方,風險對應的回報總是匹配的,投資界這方面的規律就像生態學里的R戰略。這種領域往往也需要通過燒錢贏取關鍵要素,引入這種預期的VC相得益彰。在曾經赴美上市的通暢的前提下,移動互聯、O2O這些領域在這方面十分典型,當然未來,這樣的故事也會鮮見了。
但是環境產業的各項業務目前都不是天花板很高的業務,很難給予資本所期望的百倍千倍的回報,對應的,是環保公司的風險其實也是相對較低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是這個領域的規律,背后的原因恰巧是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的不成熟——我們曾經用領域分割、地域分割來描述它。
領域分割一部分原因屬于行業基本特點尚屬合理,但地域分割的背后就是因為關系市場的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各守城池,偏安割據,很難有一統江山的**,所以我們很少看見環境業務有什么模式可以通過燒錢來快速稱王。
而PPP的燒錢模式現在回頭看是相當不可理喻的,如果真理解了E20在2016年提出的PPP四分類模型就會更深入地體會到。當然,那里的投資以玩債權性質為主,所謂項目公司股權往往也是明股實債的本色,和上面討論的VC/PE不是一個物種。
回到股權投資角度,在環境產業,只要投得夠早,企業增長又快,雖然沒有百倍千倍,也還是有足夠回報的,比如清研環境的估值從2016年起,短短六年增長了60倍,十分吸引眼球。但是,這么早進入一家企業的天使,需要有非常的眼力來提高精準度,畢竟一個環保企業要想成功,除了外部市場時機,其自身擁有的技術、管理、關系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還必須可持續。真正二級市場估值不佳影響的是近年來末輪融資時進入環保公司的PE,因為早期估值偏高,即便上市,也很難在二級市場實現獲益退出。
資本獲益本身并不是罪過,逐利本身是市場動力的源泉,比如現在,失去了美國上市的機會,大量海外風投在退出,那么對于培養中國的獨角獸而言,是不利的,沒錢燒,有些高科技苗子是無法產業化的。
退潮后的產業投資
與“財務投資者”逐草而居的游牧狀態不同,環境產業里還有一類更“忠誠堅守”的“產業投資者”,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就是環境產業的實體企業,其投資目標是通過各種手段(如并購或參股),對標的資產實現整合。
而對于被投資的環境技術企業來說,有時即使不能直接得到訂單,產業資本也能依靠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強大地位以及行業關系,幫助被投企業牽線搭橋,找到其客戶的高層話事人“聊聊合作”。比如環境產業里*被津津樂道的北控投資金科環境,北控和首創一起投資開創環保。
產業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不同的是,其自身具有更好的輔導資源,可以幫助企業成長更多。產業資本的另一大優勢——場景賦能,更讓VC/PE顯得“捉襟見肘”。在環境產業里,對于一些更早期項目而言,*緊要的并不是訂單,而是技術驗證,需要在實際場景中試錯,然后進入到反饋——改進的循環,直到*后技術成熟后向市場推廣。這也是一些小的創業團隊,愿意投入大的環境公司懷抱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一種聲音說,財務投資人不忠誠于也不熟悉環保領域,逐利而來,不如去尋找產業投資人。其實產業投資人并不是慈悲觀音,它們往往可以因此要求獲得更低的入股價格,你情我愿,這個其實也算一種公平。所以,產業投資和財務投資并不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分,更多的是看需求和對價。
如果市場里只有產業資本,沒有其他錢,那么它必然是貧瘠的。市場也是多主體競爭的產物,領頭企業通過產業資本來控制上下游,自然有其他力量企圖顛覆或者分食它,這樣生生不息的斗爭中的生態才是健康的。當然,這種也會形成某種壟斷。壟斷,是龍頭企業必然追求的,而反壟斷,則是消解和對沖影響的合理的對面。大企業是歌利亞,小企業里也可能誕生大衛,這樣的攻防斗爭才推動了行業進步。推動市場健康發展的背后不可缺的是逐利的力量,就像不同物種的求生是生態系統活躍的基礎。
萬事有好有壞,比如產業巨頭投資會要*大的折扣——它們認為自己帶來了附加價值,有不少小的企業覺得這是剝削,所以反而尋求其他資本來源。也有被投企業,覺得之后巨頭沒給太多好處,自己反而被占了便宜。
有時候,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彼此之間相存相依。當你現金流斷裂,生死之際,有人給你錢是不是要拿?當然要拿,不拿就死了。這不是道德問題,一個企業的生存才是*大的道德。在脆弱的環境產業,我們不能提倡“不要為五斗米折腰”,而是說,你在拿錢之前,需要清醒地判斷,你拿這個錢需要付出什么代價,這個錢除了緩解當前的局面,未來還能給你帶來什么資源。
現在的環境產業里,產業投資始終存在,財務投資近幾年一直處于低谷,但并不是完全沒有。一位行業內投資管理專業人士評論說:“對我們這個產業來說,VC/PE都具有較明顯的周期特征,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有好的資本收益的時候,他們會不斷增加資產配置。當然,他們可能會在多個行業分散配置,對我們行業就不會有決定性長期影響。現在行業不那么火了,他們就少投甚至不投,這就是典型的資本特征。”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