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17 來源:互聯網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現用、備用和規劃水源地)的劃分。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5749-2006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15618-1997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T 14848-1993 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飲用水水源地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務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等一定區域。
3.2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集中取水進入輸水管網送到用戶和具備一定規模的現用、備用和規劃飲用水水源地。
3.3
界河 Shared jurisdiction river
指流經兩個互不隸屬行政區之間、邊界線所經過的河流,也稱共河。
3.4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raeas
指國家為防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證水源地環境質量而劃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護的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
3.5
山區型水庫 Mountainous reservoir
指用攔河壩橫斷河谷,攔截河川徑流,抬高水位形成的水庫。
3.6
平原型水庫 Plain reseroir
指在平原地區,利用天然湖泊、洼淀、河道,通過修筑圍堤和控制閘等建筑物形成的水庫。
3.7
山脊線 Ridgeline
山脊是由兩個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組合而成條形脊狀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態。
山脊高點的連線即兩個斜坡的交線,叫做山脊線。
3.8
分水嶺 Watershed
分隔相鄰兩個流域的地帶,可以是山地、高原或是微有起伏的山丘、平原。
3.9
中泓線 Midstream of channel
河道各橫斷面表面大流速點的連線。
3.10
庫容系數 Storage capacity index
水庫興利庫容與多年平均來水量的比值。
4 總則
4.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與劃分
4.1.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指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的地表區域。
4.1.2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都應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外圍一定距離內分布有對水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或污染源密集區,存在較大污染風險時,宜設置準保護區,并將其納入準保護區進行管理,其劃分范圍可參照二級保護區的劃分方法確定,但不宜采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
4.1.3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應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 跨地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含界河)的設置應納入有關流域、區域、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
4.1.4 在水環境功能區劃和水功能區劃分中,應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劃分放在優先位置;跨地區的(含界河)河流、水庫、輸水渠道,不得影響上、下游(或相鄰) 地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水質的要求,并應保證下游有合理水資源量;對同**域上下游相距 10 公里以內且分處不同城市的兩個水源地,兩城市共同協調劃定保護區,或由兩城市共同的上級政府劃定保護區。
4.1.5 跨地區(含界河)和向異地供水的水源地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用水城市商水源地所在城市提出劃分方案,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存在異議時,可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
4.1.6 應對現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評價和篩選;對于因受污染而達不到飲用水源水質要求且經技術、經濟論證證明飲用水功能難以恢復的水源地,應采取措施調整飲用水水源地。
4.1.7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環境監測與污染源監督應作為監督管理工作的重點, 納入地方環境管理體系中,若不能滿足保護區規定水質的要求,則應及時調整保護區范圍。
4.2 劃分的一般技術原則
4.2.1 水源地分類
4.2.1.1 地表水水源地
4.2.1.1.1 河流型水源地
非潮汐河段水源地:不受潮汐影響。潮汐河段水源地:受潮汐影響。
攔河閘型水源地:用攔河閘橫斷河流,抬高水位形成的河流型水源地。
4.2.1.1.2 水庫型水源地
依據水庫規模大小,將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進行分類。大型水庫:水庫總庫容≥1 億m3中型水庫:0.1 億m3≤水庫總庫容<1 億m3小型水庫:水庫總庫容<0.1 億m3。
4.2.1.2 地下水水源地
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不同分為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三類;按地下水埋藏條件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類。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按開采規模分為中小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小于 5 萬立方米)和大型水源地(日開采量大于等于 5 萬立方米)。
4.2.2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技術指標,應考慮以下因素:當地的地理位置、水文、氣象、集水匯流特征、地質特征、土地利用、水動力特性、水域污染類型、污染特征、污染源分布、排水區分布、水源地規模、水量需求等。
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預測,并考慮當地具體條件,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污染負荷和供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準。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應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供水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分布確定,并保證開采規劃水量時能達到所要求的水質標準。
4.2.3 劃定的水源保護區范圍,應防止水源地附近人類活動對水源的直接污染;應足以使所選定的主要污染物(含影響當地人群健康的特征污染物)在向取水點(或開采井、井群)輸移(或運移)過程中,衰減到所期望的濃度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保證取水水質達到規定要求;一旦出現污染水源的突發事件,有采取緊急補救措施的充足時間和緩沖地帶。
4.2.4 對高強度開發區域,為加強區域環境管理,水源保護區劃分范圍宜適當擴大。
4.2.5 劃分的技術方法可采用水質模型或類比經驗方法。但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 為了保證計算的科學合理性,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特征選用合適的模型進行計算。同時開展跟蹤驗證監測。
5 技術指標
5.1 保護區分級
5.1.1 一級保護區:在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以保證取水口水質安全。
5.1.2 二級保護區:在一級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以保證在正常情況下滿足水質要求,同時在出現污染飲用水源的突發情況下,保證有足夠的采取緊急措施的時間和緩沖地帶。
5.1.3 準保護區:在二級保護區外圍劃分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以防范二級保護區上游高危項目或污染源較集中區域的污染風險,有效控制污染,并保證有足夠的采取緊急措施的時間和緩沖地帶。
5.2 水質要求
5.2.1 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要求
5.2.1.1 地表水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的水質必須滿足 GB 3838 中的Ⅱ類標準要求,且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應滿足該標準規定的限值要求。
5.2.1.2 地表水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必須滿足 GB 3838 中的Ⅲ類標準要求,并保證流入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一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
5.2.1.3 地表水飲用水源準保護區的水質應保證流入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滿足二級保護區水質標準的要求。
5.2.2 地下水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要求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水質各項指標不得低于 GB/T 14848 中的Ⅲ類標準。
6 河流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分方法
6.1 一級保護區
6.1.1 水域范圍
6.1.1.1 通過分析計算,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
6.1.1.1.1 非潮汐河段水源地,應用二維水質模型計算得到一級保護區范圍,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范圍內應滿足 GB 3838Ⅱ類水質標準的要求。二維水質模型及其解析解參見附錄B,大型、邊界條件復雜的水體采用數值解方法,對小型、邊界條件簡單的水體可采用解析解方法進行模擬計算。
6.1.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運用非穩態水動力-水質模型模擬,計算可能影響水源地水質的大范圍。非穩態水動力-水質模型參見附錄B。
6.1.1.1.3 一級保護區上、下游范圍不得小于衛生部門規定的飲用水源衛生防護帶1范圍。
6.1.1.2 在水文、源強、邊界條件等參數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可采用類比經驗方法確定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同時開展跟蹤監測。若發現劃分結果不合理,應及時予以調整。河流型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劃分見表 1。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