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4 來源:互聯網
“你肉眼看到的是藍天,但實際上種種導致氣溶膠顆粒污染物生成的氣體都已存在了,它們可能正在醞釀下一波灰霾。”1月9日,北京城連續十余天的灰霾終于消散,但李占清從北京師范大學科技大廈5層的走廊看著窗外,卻是一臉的感慨。
這位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北師大“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剛參加完一個大氣研究項目的中期評審。“天氣越晴朗,光化學反應就越強烈,灰霾粒子也就越容易生成。”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道。
在他看來,僅憑直觀感受是無法認清灰霾的真相的。而要真正治理這一頑疾,就必須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同時要強調源頭科學監測與監管的重要性。
那么,有效減排,我們能借助哪些科技手段呢?
霾,“人人有責”
去年以來,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大氣化學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張人一帶領他的團隊,對國內灰霾形成機理展開針對性的研究。他們得出一項發人深省的結論。
他們基于觀測研究發現,國內的灰霾既包括直接排放的黑碳、粉塵等成分,也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等前體物轉化而來的二次粒子。這些成分之間能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反應。
“我國灰霾之所以形成速度快、污染程度重,上述成分的貢獻可能缺一不可。”張人一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科學研究表明,從大氣污染物排放源來看,煤炭燃燒帶來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工企業產生了氮氧化物和VOC,汽車尾氣是氮氧化物、VOC的重要來源,農業化肥的使用排放了大量氨氣,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等不完全燃燒產生……
“這份污染物成分及來源的清單是一個重要的啟示,”李占清說:“研究結果顯示各行各業都對灰霾的產生都有一定貢獻,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有責’。”
灰霾監測研究的另一項啟示在于,它深入揭示了污染狀況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李占清介紹,剛剛過去的2016年12月屬于歷年較暖的月份,氣候變化減少了冷峰或寒潮的爆發,大大加重了污染程度。再加上中國大氣中的黑碳氣溶膠明顯偏高,致使大氣邊界層非常穩定,“就像一頂蓋子,將灰霾壓得更低”。
在科學家眼中,這無疑是一個警鐘: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節能減排,遏制氣候變化,就無法真正根治我們國家的灰霾。
去年底,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升空。一方面,它是人類監測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依仗;另一方面,它還攜帶了一臺多譜段云與氣溶膠探測儀載荷,能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將為進一步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它的幫助會非常大。”李占清說。
打破數據壁壘
科學家的監測研究和深入分析提示人們,灰霾有著超乎想象的復雜性。在治理灰霾的過程中,簡單粗暴的行動可能適得其反,淺嘗輒止的認識也可能誤入歧途。因此,必須啟動科學合理、切實有力的監管措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認為,地面觀測站點是開展工作的重要基礎,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而當前尤為迫切的就是監測站點的布局問題。
“現有觀測站點的空間密度與布局合理性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對城市周邊污染物輸送狀況及規律的認知不足。城市群之間或城市與周邊區域觀測站如何布局,也需要引起重視。”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由于該地區的污染現狀還與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大地形東部背風坡的“弱風區”有關,因此科學家建議有必要在這一特殊區域布局一批觀測站點。
隨著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和碳衛星發射升空,我國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監測水平將步入一個新的時代。然而,要解決觀測數據使用效率的問題,例如把衛星獲取的原始數據與地基監測數據綜合分析,以得到客觀并有應用價值的數據產品,更需要進一步優化當前地面監測站點的布局。
科學家們期望,把科學研究獲得的成果及時提交給決策部門,而具體實施的部門也能把應用技術成效和監測數據及時反饋給科研界。徐祥德說:“我們現在就缺乏這樣一環扣一環的高效機制與數據共享平臺。”
“這需要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協同,聯合設計,對現有站點布局進行優化、完善”。徐祥德指出。
需要一份“霾清單”
灰霾遍布玄機,治霾更是一項真真正正的“技術活兒”,而依托可靠的監測與數據,摸清污染物的來源,則成為治理灰霾的先決條件。
目前,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進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清單的編制試點工作,覆蓋包括PM2.5在內的9種大氣污染物。那么這份清單的科學性和公信力如何保證?又怎樣避免虛假不實的數據或瞞報漏報的情況?
“這份清單很難做。”張人一直言,大的國企具備編制排放源清單的能力,而且標準可以訂得較高,但仍然難以避免刻意回避問題的情況發生。“這是社會從不發達到發達的發展過程中相伴而生的產物。”
但他同時肯定了科技手段對灰霾監管的重要作用。在張人一看來,衛星檢測到各種氣體的含量比較而言更為精確,因為灰霾形成過程非常復雜,評估排放清單,可以防止亂處理和簡單化處理,以避免造成無效甚至適得其反的結果。
“目前看來,之前我們采用的源解析探索灰霾來源的方法可能是不科學的,因此這些利用高科技手段獲取的大數據未來將會非常有價值。”張人一強調。
當下,灰霾早已成為一個持續性的公共話題,從源頭加強嚴監管,則意味著更廣泛公眾的積*參與。試想,在不遠的將來,也許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會有一個簡易的監測探頭,可以隨時隨地顯示觀測周邊的污染狀況,并向這些污染源發出挑戰。
聲音
生產一線的工人每天直接就面對廢渣廢氣,總覺得吸氣難受。國家應該對企業提高一下標準,環保技術不達標的限制、整改,也保護一下我們的生產環境。——中部省份某煤礦企業工人王鑫
我們都知道PH2.5直徑很小,無法被口罩完全阻隔。要想真正還市民健康的生活環境,必須從源頭成因上治理和控制。對那些無視整改要求和已經被封但仍非法暗地經營生產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中國數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員工薛夢昭
當下**是專業研究部門要科學的制定一個評價方案,調查清楚霧霾嚴重的真正原因。測定手段、方案、結論要經得起同行推敲。知道了霧霾成因,才好對癥下藥。切忌想當然,今天這個專家提個想法,明天那個專家出個建議,民眾根本無法判斷,情緒上也會更恐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