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30 來源:互聯網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評價和報告編制要求,包括對近岸海域環境、入海河流入海斷面、直排海污染源、應急監測和專題監測的評價與報告編制。
本標準適用于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入海河流入海斷面、直排海污染源、應急監測和專題監測的相關評價和報告編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3097 海水水質標準
GB 3838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8978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 18421 海洋生物質量標準
GB 18668 海洋沉積物質量
HJ 442.2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
HJ 442.8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污染源及影響監測
HJ 442.9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
HJ 589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
3 術語和定義
3.1
單因子污染指數評價法 assessment method of single factor pollution index
是基于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的方法。方法為當某一監測點位的水/沉積物/生物質量等任一評價項目超過相對應的國家評價標準的一類標準指標的,即為二類質量,超過二類標準指標的,即為三類質量,如所采用的評價標準中規定其質量分為三類,則超過三類標準指標的即為四類質量,以此類推。
a)一般項目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PIi—某監測點位污染物 i 的污染指數;
Ci—某監測點位污染物 i 的實測濃度;
S0i—污染物 i 的評價標準。
b)pH 污染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c) 溶解氧污染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4 評價分析基本要求
4.1 基本原則
每項近岸海域環境監測工作任務完成后,應以科學的監測數據為基礎,用簡練的文字配以圖表正確闡述和評價監測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海洋生物、生物質量、入海河流入海斷面、直排海污染源等現狀,分析環境質量的變化原因、發展趨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適當的對策與建議。
評價分析要突出科學、準確、及時、可比和針對性,對質量分析體現綜合性和嚴謹性。
4.2 近岸海域環境評價基本要求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獲得結果后,應結合收集的水文、氣象、污染事故、自然災害等相關監測和觀測數據,開展現狀評價及趨勢分析。對需要水文、氣象等觀測數據支撐的評價, 如未獲得水文、氣象等觀測數據的,應說明情況,不進行評價。
開展區域評價時,區域一般以現有海區,沿海行政區域管轄海域來劃分,城市也可針對項目監測范圍來確定,如項目建設區域或敏感區、對照區等。監測結果支持對河口海灣評價的,應進行以河口海灣為區域的評價。
針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現狀等的評價,應進行同一區域不同時段或多時段比較、不同區域同一時段比較,并進行必要的變化趨勢分析與預測評價,包括區域內各指標在空間與時間上的變化原因分析。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