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4時,在青海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當日值班員王菲坐在電腦前,正在觀測每一個監測點,并認真地做著記錄。“一只、兩只、三只……”
“你瞧,今天點鄂陵湖天氣晴朗,雖已進入冰凍期,但湖面上仍然能看到水鳥活動,這應該是赤麻鴨。”王菲一邊說一邊用鼠標進行360度全景監測,瞬間,在黃河——鄂陵湖監測點實時畫面上,我們清楚地看到,蔚藍天空下,“黃河源頭牛頭碑”巍然聳立,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冬天的昂賽,雪山峽谷,松柏蔥郁……當電腦畫面切換到昂賽瀾滄江大峽谷監測點時,我們看到,松柏疊翠的峽谷兩側,馬雞悠閑地“散著步”,就如同今年4月,在昂賽瀾滄江畔,我們親眼所見的現實回放。
“現在,我們只要每天坐在電腦前,就能實時監測到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變化,尤其是,今年8月,當我們在五道梁監測點看到成群結隊的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的畫面時,真的為之一振。”王菲說,震撼的不僅僅是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的壯觀景象,更是“互聯網+”帶給環保人的新理念、新思維,那是一種全新的轉型。
無論是三江源畫面的實時獲取,還是視頻對話的通暢,自然都離不開青海環保云平臺的技術支撐。
今年年初,國家印發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各地環保系統也紛紛印發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環境信息化正如火如荼開展,這使得構筑環境信息安全系統顯得越發緊迫。
位于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青海,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之一,伴隨著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開展,“互聯網+”同樣也成為也成了青海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互聯網+’提升全省環保業,從國家行業管理層面入手,基于國家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等政策,結合青海省環保系統自身的信息化基礎與實際需求,*終決定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實現信息化建設的三大轉變”作為青海環保以信息化推動轉型的IT架構師,青海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娓娓道來。
2011年,青海省環境保護廳,建立起覆蓋省,州(市)、縣(區、行委)的環保業務專用網絡,奠定了青海環保行業以信息化促進環境管理現代化的基礎。
2012年底,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綜合信息化(一、二期)建設項目實施,充分利用環保信息化云平臺和高性能計算平臺,對省內大氣噪聲固廢、核與輻射、土壤,危廢、自然生態等環境要素形成全面統一的,數據匯聚和智慧應用,顯著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監管、綜合管理和科學決策能力。
2013年起,響應國家環保云建設要求,省環境保護廳建設集約型環保云,開始嘗試將分散在各個部門,業務單位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并進行經過大量調研,確定了“統一管理,分云建設”實現云計算中心一體化架構的建設思想。
時至今日,青海環保云平臺初具成效,實現了青海環保行業三大轉變。
轉變一:實現青海環境信息間資源從分散到跨部門共享。此前,省內相關環保數據分散在八個州(市)的不同應用中,而且數據都是以*原始的形態存在,缺乏統一的平臺支撐。而環保云平臺包括約十個數據中心的整合、超過90個系統的遷移部署。通過統一的環保綜合信息化門戶完成系統應用,整合全省環保數據資源,實現各類環境管理對象的全天候、全方位自動監控。
轉變二:信息化建設從各自為政,分散建設向信息中心統籌,集約化建設模式轉變。過去,環保應用系統分散,主機利用率常年低于30%,對運維人員的需求呈增長趨勢,并且系統上線速度不能滿足于業務的需求,不斷上升的成本也成為信息化發展的瓶頸。
轉變三:信息化從環境管理工具,向逐步發揮綜合決策作用轉變。隨著環保云的建成,更多從事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人員,逐漸向業務分析以及大數據分析轉移,從而實現讓更多數據反饋引導支撐政府環保決策。
青海環保云,上能感知業務,下能動態調配資源,更重要的是,它將青海所有環保數據都集中到統一平臺,用一張圖就能看懂的實施部署。作為行業樣本,青海環保云建立了統一、集約化的云數據中心,不僅能夠滿足現階段的業務需求,而且為未來大數據的延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青海環保云平臺已完成對全省,八個州市和46個縣級環保部門在用的,60余個應用系統的支撐,資源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并可實現對全省環保系統按需進行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的動態分配。
未來,隨著環保業務的擴展和數據量的激增,環保云的優勢越發凸顯,目前,青海80%的環保業務已經部署到環保云,未來所有業務系統和應用都將統一部署的環保云,不僅實現集約化建設和統一運維,實現互聯同享、協同辦公,還可以充分提升環境管理效能。
暢想未來,李宏奇若有所思,“未來,大數據將在環保云端‘漫步’,用數據科學管理環境,用數據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青海的環保工作將如遼闊的草原大地般有著無限廣闊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