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09-23 來源:互聯網
白色一直是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白紡織品一直很受消費者的歡迎,但在一個白色的紡織品包裝,運輸和貯存的弱點:容易變黃。近年來,由于所造成的修正點的白色紡織品泛黃,越來越多的索賠,帶來了大量的浪費和人力損失,物力和財力資源,制造商,分銷商。因此制造商,分銷商和檢測機構都非常重視美白紡織品檢測和變黃的原因分析。要找出泛黃的白色紡織品真正的原因,這項工作十分復雜。潛在的復雜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全國紡織行業的檢測沒有特別的方法,一些研究文章變黃大多分析陽光,氙弧引起的泛黃。
一般來說,紡織品中常見的黃變主要有光黃變和酚黃變兩種。前者是指由太陽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紡織品表面顏色泛黃;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類化合物所引起的紡織品表面泛黃。
紡織品的酚黃變現象主要是由于紡織品在包裝、運輸或貯存過程中,包裝材料中含有酚類抗氧化劑(BHF)與空氣中的氮的氧化物(NOX)反應而導致紡織品發生黃變或者色變。
紡織品泛黃原因:
錦綸(聚酰胺纖維)(屬名:尼龍)、氨綸及文胸罩杯用的海綿都由含有同一種材料(甲苯二異氰酸),這種材料中通常加入價格相對便宜的BHT來防止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的光老化。紡織品的包裝材料大多數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中加入BHT來可以提高其穩定性和使用周期,而BHT在聚乙烯中的溶解度很少小,而且容易揮發。在運輸或儲存期間,一些漂白紡織品本身所含的BHT或者從包裝材料中轉移到紡織品上的BHT,與空氣及包裝材料中吸收或儲存的NO2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黃色的物質。例如2,6-雙叔丁基-1,4-醌甲基化合物,在織物表面上有顯現為斑點般的泛黃。
ISO 105 X18-2007《紡織材料 色牢度試驗 第X18部分:材料苯酚發黃可能性評估》
本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和評價紡織品的酚黃變性能,解析了該標準的內容和影響因素。在使用相同標物的前提下,該標準方法試驗準確程度主要取決于溫度、保溫時間和密封性。
GB/T 29778-2013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潛在酚黃變的評估
本標準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05-X18:2007《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第X18部分:潛在酚黃變的評估》(英文版)。
本標準與ISO 105-X18:2007的主要差異:將國際標準替換為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刪除了尺寸允差;將控制試樣“未出現發黃現象”改為“黃變級別數大于3級”。
本標準于2014年5月1日起實施。
檢測周期
3-7個工作日
加急1.5-2個工作日(不含寄樣時間)
檢測費用
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檢測步驟
1、將六張泛黃測試紙分別沿經向折疊,分別將實驗材料中的各增白紡織品和聚酰胺白色標準布六種材料平整夾入折疊后的測試紙中
2、將每個裝有實驗材料的折疊后的測試紙夾入兩片玻璃片中,使每個裝有實驗材料的測試紙與其它的獨立開來
3、將七塊玻璃片(夾有測試樣、標準控制布的測試紙)卷入三層測試聚乙烯薄膜中并用透明膠帶包住使其形成一個密閉的包裹
4、將包裹放入汗漬色牢度儀中,增加一個重錘,使其產生一個總重量為50.1kg的重量,給予一定的壓強
5、將整個耐汗漬色牢度儀放入恒溫培養箱中,試驗條件:溫度502℃,時間16h45min
6、試驗結束后,將測試組合打開、放室溫下冷卻后用計算機評定測試樣品的黃變級別
主要檢測儀器
1、玻璃片(規格:100403mm 數量:7)
2、耐汗漬色牢度儀
3、恒溫烘箱
4、白度儀
5、pH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廣州陶瓷盤子檢測》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