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預防與控制病毒傳播、流行的有效方法,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消毒方法就是使用消毒劑。為了取得較好的消毒效果,在眾多的消毒劑中通過試驗選擇出效果好的消毒劑顯得尤為重要。而消毒劑的病毒殺滅效果是通過
病毒滅殺試驗檢測得來的,各類消毒劑的病毒滅殺效果檢測方式也有所不同,下文主要以檢測生活飲用水和人工游泳池水的消毒劑與消毒器械的消毒效果為例,以驗證其對生活飲用水消毒能否達到衛生合格標準。
?
病毒殺滅試驗的試驗器材
(1)大腸桿菌(8099)懸液。取37℃培養18h~24 h的新鮮大腸桿菌斜面,用生理鹽水洗下菌苔,混勻后再用生理鹽水適當稀釋,配制成試驗用大腸桿菌懸液。
(2)微孔濾膜濾器和濾膜(濾膜孔徑為 0.45um~0.65 um,濾膜大小示濾器型號確定,目前常用有直徑為35 mm和 47 mm 兩種)。
(3)抽濾水泵或氣泵。
(4)恒溫水浴箱。
(5)秒表。
(6)三角燒瓶。
(7)廣口玻璃瓶(500ml)。
(8)無齒鑷子。
(9)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
(10)中和劑。
(11)細菌定量殺滅試驗用其他器材。
(12)天然水樣。
(13)模擬現場消毒裝置。
(14)磁力攪拌器。
病毒殺滅試驗的試驗階段
飲用水消毒效果的鑒定應經過實驗室殺菌試驗,天然水樣消毒試驗兩個階段的檢測。實驗室試驗的目的是以大腸桿菌為試驗菌,用懸液定量殺菌試驗法測出在試管中消毒所需的劑量。天然水樣消毒試驗是由自然水體取樣,進一步驗證受試消毒劑或方法對成分較復雜的天然水的消毒效果。對用于較大水體(如人工游泳池水、高層建筑二次供水)消毒的設備和方法,必要時尚需進行模擬現場或現場試驗,以進一步驗證其消毒效果。
由于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除微生物外還需考慮化學污染等方面,因此對其安全評價尚需由有關專業單位對其他條件,例如化學物質含量和 pH值等,進行檢測和判定,以對所鑒定的消毒劑或器械做出合格與否的綜合評價。
病毒滅殺試驗:實驗室操作程序
1)試驗分組:分為試驗組、陽性對照組、陰性對照組;
2)操作程序:先配制試驗菌污染水樣,再將裝有試驗菌污染水樣的三角燒瓶放入恒溫水浴箱(20℃±2℃)中,開動磁力攪拌器,使細菌在水中分布均勻。先取2份試驗菌污染水樣,進行大腸桿菌活菌計數(陽性對照組)。待水樣的溫度恒定后加入消毒劑,迅速攪拌均勻。從開始加消毒劑起計時,按規定時間吸取水樣,注入裝有中和劑的無菌三角燒瓶中,以終止消毒作用。將中和后水樣,分別取 100 ml,10 ml,1 ml各2份,進行大腸桿菌的活菌培養計數。將未接種大腸桿菌的試驗用同批培養基平板2個,置溫箱中培養(陰性對照組)。試驗重復3次。
3)結果評價:當陽性對照組平均菌量在5x 104 cfu/100 ml~5 x 105 cfu/100 ml,陰性對照組均無菌生長時。在3次試驗中均使大腸桿菌下降至0/100 ml的*低劑量,可判定為實驗室試驗中飲水消毒*低有效劑量。若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未達上述要求,應尋找原因,糾正后重做試驗。
病毒滅殺試驗:人工游泳池水消毒效果鑒定
1)水樣采集。游泳池水面≤1000 m2,設2個采樣點,超過1000m2的,設3個采樣點。
2)鑒定時應在暑季游泳人員處于高峰期時進行。室內游泳池可根據情況在其他季節進行,但亦應在游泳人員的高峰期。
3)采樣時,使用無菌玻璃瓶在水面下 30 cm 深處采集。再將水樣加入有適量鑒定合格的中和劑溶液的無菌玻璃瓶中。每點采1個樣本。每日采2次,一次在清晨消毒前(作為陽性對照),一次在消毒后當日游泳人員高峰時,作為消毒后樣本。
4)試驗劑量選用說明書規定者。對樣本,應檢測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使用含氯消毒劑時,還應測定水中的剩余氯含量。檢測方法按《公共場所衛生標準監測檢驗方法》中的規定進行。
5)消毒后樣本檢測結果,細菌總數應≤1000cfu/ml,大腸菌群≤18cfu/L(見游泳場所衛生標準))。
6)檢測按日重復5 次。5次全部符合上述要求者可判為合格。
?
更多病毒殺滅試驗的問題可咨詢百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