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強調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清潔的飲用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基礎,其生物安全尤為重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科張文宏主任就多次提到“人類社會*大的衛生貢獻,一是疫苗,二是清潔的飲用水。”的確,疫苗為人體構筑起了抵擋病原微生物的免疫盾牌,而清潔的飲用水則阻斷了病原微生物介水傳播的途徑。歷史上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鼠疫、霍亂、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痢疾、傷寒、血吸蟲病、感染性腹瀉等傳染病,都可以通過水來傳播,被污染的飲用水會加速傳染的范圍和程度,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飲用水中微生物指標的安全性放在了首位。針對各種致病微生物,自來水廠普遍采用消毒措施(氯氣、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紫外線等來保障飲用水的清潔和安全,其中,含氯消毒劑作為主要的消毒措施功不可沒。做一個形象的比喻,給自來水消毒就好像人們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隔離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通過消毒,清潔的飲用水不僅保障了飲用的安全,也保障了清洗(特別是洗手的安全。當然,就像戴口罩會造成輕微的缺氧、胸悶、異味等不適一樣,消毒措施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含氯消毒劑在消毒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微量的消毒副產物,但只要按照國家的水質標準嚴格控制使用,其風險要遠小于失去消毒保障后微生物安全失控的風險。
水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有細菌、病毒、寄生蟲、藻類、真菌等,其種類多且數量大,和化學指標不同的是,細菌等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大量增殖,導致水質惡化。目前,尚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檢測出水中的所有微生物,當然,也沒有必要把水中所有的微生物都做檢測,因為對于人體來說,與致病關聯性*大的是水被糞便(人類、哺乳動物或鳥類污染的程度。此外,檢測微生物有檢測周期長、儀器化程度低、工作量大等特點,因此,在飲用水水質標準中的微生物指標并不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中的常規和非常規指標共有106項,其中微生物指標僅6項,且以指示指標為主。例如,菌落總數指示的是對水中微生物消毒的總體效果,大腸菌群(總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指示的是水被糞便污染的程度,即可能含有致病菌的程度。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環境破壞的過程中制造和產生了大量的“三致物質”(致突變、致癌、致畸,這些物質隨著自然循環和人類活動逐漸擴散到大氣圈、水圈和土壤圈中,并在生物圈中積累,使人們變得“談癌色變”,并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化學污染物上。針對這些化學污染物的監測也越來越細化,從重金屬、殺蟲劑、洗滌劑不斷擴展到環境激素、消毒副產物、抗生素、微塑料等,而用來檢測水中化學指標的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連續流動分析儀、液相色譜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等高檔武器,也成為了水質分析實驗室的標準配置。相比之下,我國供水行業對微生物指標的投入就顯得相形見絀。這既有行業分工不同的原因、也有凈水工藝特點的原因、還有人才隊伍建設等原因。經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民眾普遍接受了一場深刻的病毒教育,國家層面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因此相信微生物指標必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那么,我國供水行業在微生物領域可以做好哪些積*應對呢?**要加強硬件建設。經歷此次疫情,可能會有很多地方計劃建設BSL-1、BSL-2甚至BSL-3等級的實驗室,希望建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提高實驗室檔次、增加檢測指標和爭取更多經費,因為建設BSL實驗室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檢測人員的安全。在建設時,微生物實驗室要和化學實驗室明確分割,實驗區域布局要合理,設計要人性化,樣品傳遞路線要順暢。準備區、潔凈區、操作區和污染區要區分開,干熱滅菌、高壓濕氣滅菌、紫外線消毒、臭氧消毒等措施都要有效配備。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未必要高精尖,但要安全適用,并合理放置。
第二要重視創新研發。經典的微生物檢測方法需要保留,但這并不能阻礙對更準確、更快速、更有效的新方法(如酶底物法、熒光免疫法、生物活性法、基因測序法、流式細胞儀法等的研究和創新。由于大多數標準文本都不可能寫得細致入微,而恰恰是這些細節考驗著檢測人員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檢測回收率、避免污染干擾、提供數據溯源的重要切入口。
第三要嚴格質量控制。供水行業對微生物檢測質量控制的重視度不高,可以在日常分析中采用空白、平行、陽性和陰性對照來控制,特別要重視滅菌、消毒和無菌操作,還可以不定期地通過加標回收實驗、方法比對、人員比對來提高質量控制的效果。有條件的還可以參加能力驗證考核,了解實驗室的檢測水平和在行業中的位置。第四要拓展在線監測。在線監測不僅可以實時跟蹤水質變化,及時提供監測數據,也避免了人員采樣的風險。供水行業在水源地、水廠和管網上應用了多種針對理化指標的在線儀表,但對微生物指標的應用很少。目前開展得比較成熟的有對藻類的監測,也有利用發光細菌對化學綜合毒性的監測,和利用微生物傳感器對常規化學指標的監測。隨著檢測原理的創新和傳感器性能的提升,供水行業要密切關注相關在線儀表,研究細菌總數、ATP活性、大腸桿菌等在線監測的可行性,拓展在線監測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后要加強學習交流。在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知識的狂轟亂炸之下,普通老百姓也儼然成為了病毒、消毒、防控的專家,可見,微生物知識并非深奧難學,只是缺乏機遇和有效方式。針對微生物的學習方式要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課堂、公眾號和微信群等途徑,積*開展包括基礎技能培訓、法規標準宣貫、科研技術交流和專項主題研討等學習和交流,以整體提高供水行業微生物檢測和應用的水平。對于動手操作環節,仍需要面對面的實操演練,希望微生物從業人員能夠積*爭取得之不易的培訓機會,融會貫通,學有所長。
在世界衛生組織編著的《飲用水水質準則》第四版中,針對微生物問題這樣寫道:“保障飲用水供應的微生物安全,應從水源到用戶的各環節建立多級屏障,以預防飲用水污染或減輕飲用水的污染程度,將其控制在不危害人體健康的水平。”
可見,微生物的控制問題貫穿了水源地、原水、水廠、泵站、管網和龍頭等的全部流程。我們相信,在國家系統規劃生物安全風險防控治理體系建設和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大趨勢下,供水行業一定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重視飲用水的微生物安全,繼續為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蔣增輝,**工程師,上海紡織節能環保中心/上海紡織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檢測中心副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污廢水的水質檢測及水質評價,河流消黑消劣及水生態修復等。參與多項國家水專項課題研究,曾獲住建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上海市水利學會“優秀科技論文評選”一等獎,發表科技論文數十篇。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