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均已形成了較為規范的質量檢驗檢測市場,行業發展較為成熟,包括穩健的市場運作機制,成熟的跨國檢測機構。全球范圍內的大型綜合性檢測機構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大多來自歐洲。他們通過“全球布局,本地實施”戰略和“重點投資,加速并購”策略,不斷加固強勢領域和拓寬新領域的檢測業務,業績持續增長。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晚且進程較慢,雖然質量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但增速*快,已成為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檢驗檢測認證市場。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發展較好的國內檢測機構也紛紛走上上市之路,并開始戰略部署。但營業收入與國際大型檢驗檢測機構相比仍然存在數十倍的差距。目前,中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檢測大國”,但卻稱不上“檢測強國”。
國內外檢測上市公司市場分析
?
作者 | 邱鐘華?錢仲裘
國外檢測上市公司概況
2018年,SGS、BV、Dekra等外資檢測機構相繼發布了2017年報。其中,SGS全年營收*高,且增長穩定;BV僅次于SGS;Eurofins營業收入增幅*大,創紀錄完成約60次收購;TüV南德營收總額暫時落后于其他五家公司,營業收入增幅*小。SGS的優異業務表現主要來自交通服務,收入強勁增長11.6%。消費品和零售服務實現了10.4%的高增長。農產食品和生命服務業務獲得7.7%的增長。2017年,SGS集團固定資產凈投資為2.81億瑞士法郎,全年完成12筆收購,總金額達4000萬瑞士法郎。未來在新的重點結構和新戰略舉措的支撐下,SGS將實現平穩有機增長,同時,并購活動將不斷加速,預計將每年增加10億瑞士法郎的營收。
Intertek關注風險管理、全球貿易流動、全球能源需求、法規擴張、更復雜的采購和分銷業務、技術創新、政府對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項目,以及消費者對更高質量和可持續產品的需求增加。通過全面質量保證的價值主張和全球網絡,為客戶提供全球范圍的創新綜合性解決方案。
2017年是Eurofins創紀錄的一年,完成約60多次收購,增加年收入約7億歐元,啟動了30個實驗室。Eurofins集團強勁的并購活動加速拓寬了為客戶提供的服務組合,并將獲得快速增長的競爭力。
Dekra 在2017年迎來了第14年的連續增長。2017年全球投資總額超過1.5億歐元,重點在亞洲及歐洲建立了互聯互通國際測試網絡,提高了Dekra 在物聯網、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等重要領域的領導地位。
2017年,TüV南德引入了必要的組織變革,精簡董事會,重新定義首席運營官(COO)的角色,建立新的領導委員會,使組織變得更加靈活和有效。未來目標是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在塑造未來世界中發揮關鍵作用。未來的戰略重點是“重塑”傳統測試和檢測服務。
國內檢測上市公司概況
我國檢驗檢測行業起步較晚,尚處于發展期。由于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國內檢驗檢測市場并未完全開放。目前,國內的檢驗檢測機構重復建設嚴重,地方行政屬性明顯,規模普遍偏小,布局結構分散,行業舉措較多,條塊分割明顯,市場占有率不高,國際化程度較低,與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結合的不緊密。
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已覆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如建筑工程、環保、衛生、農業、質檢、食品、藥品、機械、電子、輕工、紡織、航空、國防等。檢測服務類公司數量龐大,專注細分領域居多。檢測行業細分領域差別較大,國內第三方檢測市場開放較晚,所以,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公司是從事細分領域的檢測服務,規模普遍較小。
目前,在主板上市企業數量接近3500家,檢測機構有8家,占比0.2%。檢測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機構包括金域醫學、華測檢測、蘇交科、迪安診斷。2017年業務增長速度超過20%的檢測機構有蘇交科、迪安診斷、中國汽研、安車檢測。
金域醫學是國內規模*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公司。2017年上市后開始戰略部署,從專注于中間的檢測服務到布局全產業鏈。上游進軍試劑,下游聚焦遠程病理會診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90%的人口區域。
華測檢測是國內*大的民營綜合性檢測服務機構,2007年在積*拓展主營業務、穩步提升經營業績的同時,大力推進實驗室檢測網點建設,完成了實驗室的戰略布局。
蘇交科上市后并購不斷,至今已進行了多起重大并購,絕大部分收購標的在公司先進管理和**技術的雙重支持下,與母公司產生良性的協同效應。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檢測機構超過40家,占比0.8%;營業收入過億元的機構包括蘭衛檢驗、廣電計量、建科股份、新世紀、鑫安利、中檢測試、樂普基因、勤邦生物、天溯計量、倍通檢測;營業收入超5000萬元的檢測機構包括浦公檢測、航天檢測、九通衢、夏陽檢測、海潤檢測、儲融檢測、康達檢測、瀚海檢測、創源環境、歐薩咨詢、中一檢測、眾深股份等。2017年業務增長速度超過30%的新三板檢測機構有天溯計量、廣電計量、建科股份、中一檢測、儲融檢測、瀚海檢測等。從A股和新三板市場可以顯示出,民營檢測機構的業務增速較快,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近年來,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本土化的市場策略、較強的擴張能力, 民營檢測機構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而國有檢測機構和外資檢測機構市場占有率則呈下降趨勢。
國有檢測機構市場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國有檢測機構營業收入占整個市場收入的50%左右,國有檢測機構仍是市場主體。主體的健康發展才能更有利于推動整個行業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市場競爭不充分,特別需要加強建設中國特色的質量監管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保持政府監管的權威性和服務的公益性,同時,漸進式的推進國有檢測機構向獨立第三方轉變,有利于提升我國檢測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和增強整個市場的活力。國有檢測機構市場化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頂層設計。國有檢測機構分散在不同的領域和各個政府部門,需要地方政府統一規劃和制定改革轉型的方案。但很多地方政府對國有檢測機構的職能定位,改革的重要意義、必要性和迫切性還沒有統一認識。
二是改革動力。很多國有檢測機構能取得財政補助,可借助部門行業的優勢承載市場業務,缺少改革的壓力和動力。
三是配套政策。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解決了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關心的社會保障問題,但缺乏機構轉企改制的激勵考核政策、定價機制和用人機制等。審計、物價等職能部門對質檢系統第三方檢測收費進行核定和檢查監管,存在核查價格幾十年不變的情況。
四是市場意識。由于多年依托計劃經濟和行業保護,國有檢測機構職工還存在“官本位”和“等靠要”思想,市場開拓能力,競爭、危機、服務等意識和經營管理技能不適應第三方檢測市場發展的需要。
五是品牌建設。大部分國有檢測機構缺乏品牌戰略意識和統一的規劃實施,品牌建設對檢測機構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用并不顯著,國有檢測機構的市場認知度遠遠落后于SGS、ITS、BV等國際知名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六是服務效率。國有檢測機構受傳統運作的束搏,普遍存在服務水平較低的情況,很多國外測試機構不僅能測試客戶樣品和出具測試報告,還能提供定制增值和創新服務。而國有檢測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和全能型檢測行家偏少,檢驗流程管理落后導致服務效率不高。
國內檢測行業發展機遇分析
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有緊密的聯系。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已從靠老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逐漸轉向新三駕馬車(新型投資、新型消費和“一帶一路”。從地理位置上分析,西北、東北、西南、沿海和港澳臺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東歐、西亞等國家有更多的經濟增長潛力。從行業來看,應關注新型產業,特別是新型消費產業。如文化、休閑、旅游、健康、養老、教育、信息、環保、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
互聯網技術革命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傳統檢測行業通過“+互聯網”,在既有業務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全面提升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未來也可能出現“互聯網+” 顛覆性的創新模式,即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檢測”構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經濟全球化
我國經濟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和180個國家和經濟體有經貿關系,出口貨物占全國GDP的18%,位居世界前列。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傳統產業創新和新興產業崛起,以及常態化的貿易戰,迫切要求我國建立更加堅實的質量基礎,這為工業產品質量檢測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另外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縱向分割,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間貿易的不斷發生,新的檢測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質檢系統改革
目前,質檢系統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改革,正處于“五項改革疊加”的特殊時期:即質監管理體制改革、食品監管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全國各地正努力實現供給體系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能變革,增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勢。質檢系統要在質量提升行動中作出新貢獻,必須進行深入的檢測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必然導致資源、市場和利益的整合和再分配,優勝劣汰,*終提升整個行業的運作水平和效率。質檢系統外的國有機構也面臨著大分化、大整合的挑戰。市場化的改革必然會帶來檢測機構和業務的新發展。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后,未來的檢測市場對非國有檢測機構來說有三大利好:企業不再依賴政府部門的檢測機構,可以尋找第三方檢測機構去檢測認證,這塊市場將會變大;政府部門可以購買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服務,內生性需求將會變大;個人亦可尋求第三方檢測檢驗。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