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1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氣候溫暖潮濕,十分適宜野菇生長,但香港9成野菇不能食用。若食用了擅自采摘的野菇,可能會導致 中毒。香港漁護署也呼吁市民,切勿采摘野菇食用。
?
無法辨別野菇品種 食用后或會中毒
?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表示,菇菌大致可分為4大類,包括可食用、不可食用、藥用性,以及含有毒素的,其中*常見又可食用的菇菌類為木耳,而含有藥用價值的菇菌則屬靈芝。
?
不過,趙紹惠重申,不鼓勵市民擅自采摘菇菌食用。“你要用顯微鏡看才能知道采摘的菇菌屬什么品種;如果菇類生長在路邊,就有可能受到不同污染。”趙紹惠續指,若市民發現進食野菇后不適,求診時應帶上吃剩的菇菌,有助醫生尋找救治方法。
?
香港漁護署發言人也提醒,市民難以辨別哪些菇種適宜食用,故該署常通過網站、社交平臺、制作宣傳單頁及海報等不同途徑,呼吁市民切勿采摘野菇食用。
?
該署在巡邏郊野公園時,會留意郊游人士所進行的活動,有需要時會作出適當勸喻。
?
郊野公園采摘野菇不犯法
?
在香港進食野生采摘菇類的中毒個案屢見不鮮,但市民于郊野公園內采摘野菇不屬犯法。
?
根據香港《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在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內損毀或采摘任何植物及其部分,否則*高可被罰款2000港元及監禁3個月,但上述規定并不包括菇類。
?
然而,即使在郊野公園采摘野生菇菌不屬違法,但一般人難以單憑外表分辨菇菌種類,故不少人在一知半解下誤摘有毒野菇進食,導致食物中毒。
?
急癥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指,若市民誤食毒菇,通常在食用后1小時至12小時內出現中毒癥狀,例如嘔吐、胃痛及腹瀉等;而食用毒性嚴重的菇類更會影響內在神經。
?
司徒醫生說,毒素會影響神經,患者會出現頭暈、心律不正、手腳麻痹、不認識人等癥狀。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