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再次折射出保健品市場的各種亂象。
案例分析
3000元買的腳氣膏暗藏貓膩
?
健康關乎每個人,保健品也“進入尋常百姓家”。有數據顯示,保健品的年銷售額經歷了從無到超千億元的飛躍,并持續保持增長態勢。而來自市市場監管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消協共受理保健食品類投訴184件,占食品銷售環節投訴數量的3.2%。投訴對象主要是保健食品網絡旗艦店、健康生活館、保健食品專營店、貿易商行等,主要反映產品質量不合格、食用后身體不適、夸大產品功效、銷售“三無”產品等問題。
?
53歲的市民任先生著實被賣保健品的組織騙了一把。任先生患有嚴重腳氣,他查看了某公司官方網站的宣傳介紹,宣傳產品玉足液屬于純中藥制劑,具有緩解疲勞、止癢、除臭等功效。任先生信以為真,并于2018年3月花3000元購買了該產品,并成為公司的銀卡會員。在使用該產品一段時間后,任先生發現沒有任何效果,就到蒙陰縣市場監管局舉報。
?
經執法人員調查,該公司在銷售模式、會員發展、獎金制度等方面存在違法行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該公司作出沒收違法所得801萬元、罰款200萬元的處罰決定。
?
根據市民投訴,去年,莒南縣也查處了一起某食品經營部涉嫌無證銷售保健食品案。經檢查發現,該食品經營部主要會銷青島某公司生產的保健食品,其持有的《食品流通許可證》已到期,至檢查時尚未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經調查,當事人主要采取會議營銷方式銷售產品,每月組織一到二次會議,當事人未能提供進銷貨單據及賬目,執法人員異地扣押了現場產品。因該案涉案金額較大,涉嫌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
市市場監管部門特別提醒廣大消費者,市民特別是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提高辨別能力和防范意識,不要被不良商家的“免費體檢”、“進店有禮”、“買保健品贈禮品”等宣傳手段所迷惑,甚至落入傳銷陷阱。
?
部門行動
嚴查以“保健”為名的違法行為
?
近期,全市部署開展的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十項集中整治行動,就包括“保健”市場專項整治。“保健”市場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圍繞與人民群眾日常消費密切相關的行業和領域,集中整治社會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食品(保健食品,宣稱具有“保健”功能的器材、用品、用具,日用消費品,凈水器、空氣凈化器等小家電,玉石器等穿戴用品,聲稱具有“保健”功效的服務等重點行業及領域中存在的虛假宣傳、虛假廣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規直銷和傳銷,以及以“保健”為名開展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查辦一批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大案要案,切實保護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
行動加大對虛假宣傳行為的查處力度,重點查處明示或暗示食品或者日用品具有保健、疾病預防或者治療等功能,對商品性能、功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為。重點查處假借健康講座、專家義診、免費檢查、免費體驗、贈送禮品、組織旅游等形式,向老年、病弱等特定消費群體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行為。重點查處利用國家機關、醫療單位、學術機構、行業組織的名義,或者以專家、知名人士、醫務人員和消費者等名義,對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為。重點查處經營者對其自身資質、所獲榮譽等經營者信息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為。
?
此行動重點查處以中醫藥“預防”、“保健”、“治未病”等為名,或假借醫學理論和術語欺騙、誘使、強迫消費者接受非法診療,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重點查處網絡交易領域的“刷單炒信”,使消費者對產品的銷售狀況產生誤解的行為。重點查處以免費贈送旅游為噱頭銷售“保健”產品(服務,并組織消費者進行旅游活動的行為。
?
消費警示
選購保健品要謹慎理性
?
保健品不是不能買,但選購保健品應謹慎理性,消費者如何選購保健品?市消費者協會提醒,**要看準標識,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志及保健食品批準文號,是否注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要選擇正規渠道購買,對保健品的定位和效果也應有清醒的認識。
?
保健品既不能代替藥品,也不能當食品使用。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謹慎、科學、理性地選購保健品。一方面要對保健品的效果有理性認識,明白其不具備治愈效果,不能把它當藥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保健品當食品,覺得吃多少都沒事,而要嚴格遵守用法用量,*好能在醫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
長知識,莫信這些大話——宣稱保健品能治未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佩戴祛病強身等。保健品不具備疾病預防和治療功能,任何宣稱保健品治病、防病的行為,都是不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規范性要求的。消費者不要輕信保健品能夠“治未病”“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等以防治疾病為噱頭的夸大、虛假宣傳行為。
?
防忽悠,遠離這些行為——與保健相關的免費體驗、免費體檢、免費講座、免費試用、贈送禮品、免費旅游、優惠養生、感恩答謝、偽親情關愛等。為達到誘導消費者購買保健品的目的,很多不法商家以“免費”為誘餌,采取親情關愛、定期聚會,感恩答謝等方式,來獲取消費者的健康狀況、家庭收入、聯系方式及情感信任,進而為其“量身定制”大肆推銷各類保健產品。
?
識騙局,戳穿這些謊言——治療疑難雜癥、治愈率、感恩答謝、惠民工程、政府補貼、消費維權、領導人及明星代言等。不法商家往往打著惠民工程、政府補貼、消費維權等幌子,利用國家機關、醫療單位、學術機構、行業組織的名義,以專家、知名人士、醫務人員和消費者身份對商品做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通過虛假打折、“雇托兒”“饑餓營銷法”等手段制造“現場搶購”的營銷氛圍,誘導消費者按所謂的“療程”“優惠”大批量購買產品。
?
懂維權,保留這些憑證——正規發票、購物小票、在線交易記錄及其他購物憑證。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面,消費者不僅要做到掌握起碼的辨識商品真偽的能力,而且還應當做到掌握基本消費維權知識,購買保健產品或接受相關服務,應當選擇正規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