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這場“持久戰”? 重在強化“源頭防控+風險交流” ?
2019-03-01 09:30:52來源: 中國 食品報網
?
【自去年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果斷采取措施防控疫情。然而,近期部分冷凍水餃和 豬肉制品中被檢出非洲豬瘟病毒(ASFV核酸陽性事件持續發酵,再次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據中國經濟網輿情數據統計,截至2月21日10:00,已有涉及此輪事件的5440篇相關媒體報道、16.7萬篇微博和6393條微信。其中不乏客觀理性的報道,但不理性的聲音居多,引發社會對行業的誤解。為正視聽,讓公眾科學認知豬瘟,行業科學應對豬瘟,近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再次組織權威專家、主流媒體和相關企業,就集中爆發的有關非洲豬瘟的輿情進行了深入研討,隨后與歐洲食品安全局前局長帕特里克·沃等國際食品安全專家進行了溝通,就公眾廣泛關注的豬瘟相關問題,予以科學解答。
?
國內外專家達成的共識是——“非洲豬瘟在全球已有近百年歷史,僅北美、 澳新等少數國家和地區實現根除,耗時5—36年。中國是目前全球*大的 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國,而且豬肉 養殖、 屠宰、運輸各個環節均存在產業分散、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故消滅非洲豬瘟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非洲豬瘟不是食品 安全問題,但如果源頭控制不到位,必將影響到下游產業,乃至流向餐桌。”】
?
非洲豬瘟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
一問:非洲豬瘟是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
非洲豬瘟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不會向人類直接傳播。
?
非洲豬瘟病毒(ASFV具潛伏期,豬是其在哺乳動物中**的自然宿主,ASFV對豬有致命危害,但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會對人造成危害。非洲豬瘟在世界上已有近百年歷史,無一起人體感染案例。歐盟委員會709號決議指出,主要要從隔離防疫的角度進行控制。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官方網站對非洲豬瘟的介紹中也重點強調了豬瘟不會影響人類或其他物種。
?
央視1月13日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中,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獸醫官也明確指出,ASFV不會向人類直接傳播,也不是食品安全問題。
?
“非洲豬瘟疫情既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也不是公共衛生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近日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也明確表示。陳君石院士說:“**,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除了疫情流行區,非流行區的活豬身上也可能攜帶了非洲豬瘟病毒。如果攜帶病毒的活豬在屠宰、加工等整個過程中,病毒死掉了,也能檢測出這個病毒。現在,從食品中檢測出來的都是死的非洲豬瘟病毒,對人體無害。”此外,陳君石指出,如何讓消費者科學認識,政府和專家要做好宣傳工作,同時媒體也要客觀報道。
?
在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曾解讀了消費者關注的與非洲豬瘟相關的問題。王守偉明確表示,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對食用安全無影響。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
?
二問:如何滅活非洲豬瘟病毒?
?
ASFV對高溫較敏感,60℃持續加熱20分鐘即可滅活。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工廠化高溫肉制品和低溫肉制品,其加工工藝及條件均可確保該病毒失活。家庭食用鮮(凍豬肉或冷凍食品時,其烹飪溫度往往在90—100℃以上,該病毒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失去活性。
?
三問:非洲豬瘟的防控重點在哪里?
?
非洲豬瘟屬重大畜產品疫情,防控重點在于對源頭養殖的有效防控。食品加工企業不是非洲豬瘟事件的追責主體,但應成為積*參與防控的重要力量。在歐洲,自1978年起發現豬瘟,歐盟對非洲豬瘟的防控主要是從隔離防疫的角度進行。這種對源頭的有效防控,使歐洲未發生一起肉制品產品召回事件。而非洲豬瘟有潛伏期,疑似感染生豬未發病即被屠宰在理論上是存在的,但不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非洲豬瘟雖然對人類健康無影響,但是對生豬養殖業卻是災難性打擊。由于世界范圍內尚無有效疫苗預防非洲豬瘟,疫情控制不當可能導致生豬養殖規模縮減、影響豬肉穩定供應。因此,發現疑似ASFV核酸陽性的產品,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及時有效的妥善處理,是十分必要的,涉事的食品企業應該積*參與防控工作,體現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
?
四問:非洲豬瘟防控中面臨的*大挑戰是什么?
?
非洲豬瘟在全球已有近百年歷史,對其防控將是一場持久戰,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原歐洲食品安全局主席帕特里克·沃認為,“非洲豬瘟不是食品安全問題,與消費者的有效溝通才是目前面臨*大的挑戰”。
?
非洲豬瘟已有近百年歷史,僅北美、澳新、西班牙、巴西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根除,耗時5—36年。我國是目前全球*大的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國,而且豬肉養殖、屠宰、運輸各個環節均存在產業分散、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故消滅非洲豬瘟必然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且如果源頭控制不到位,必將影響到下游產業,乃至流向消費者的餐桌。目前急需進行的是除有效防控外,更應下工夫進行有效的風險交流,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聯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
核酸陽性不等于產品攜帶病毒
?
一問: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產品攜帶病毒?
?
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不等于產品攜帶病毒,更不代表企業使用了病死豬肉。
?
正規的豬肉制品生產企業目前均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采購原料,遵守檢驗檢疫票證查驗規定,但由于病毒具有潛伏期,所以無法完全保證所采購原料中不攜帶ASFV。不過,原料肉中即使攜帶ASFV,經過加工后也會失去活性。由于目前多用的快速檢測方法是檢測核酸,所以病毒雖然失活,但病毒的細胞物質還存在,依然會呈現核酸陽性的情況。因此,不建議以核酸陽性作為產品攜帶ASFV的判定依據。還應該經過各地防疫系統的復檢,才能做進一步判定。而對于豬肉原料嚴格執行索證索票管理的企業,更不能判定為使用了病死豬肉。
?
二問:對于疑似ASFV檢測核酸陽性產品應如何處置?
?
對于疑似ASFV檢測核酸陽性產品的處置不應亂作為、盲目擴大。一些地方監管部門要求涉事企業下架全部產品,也包括檢測未出現陽性的產品。各大電商、超市等也全面下架相關企業的產品。在未確認產品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盲目擴大處理范圍,甚至包括同一品牌的非肉源的產品,使企業損失慘重。這種對食品加工企業過于苛刻的要求,迫使很多食品企業已在考慮或已經轉向采購進口原料,盡管生產成本驟增20%以上,但卻可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處罰。長此以往,將會給中國的生豬養殖、屠宰業乃至整個農業產業鏈帶來毀滅性打擊。故此,對于疑似ASFV檢測核酸陽性產品,亟需科學定性、合理處置,不應將處置范圍任意擴大。
?
三問:如何引導輿論科學發聲?
?
媒體傳播應遵循科學精神,堅守新聞道德,穩定社會情緒。
?
據中國經濟網輿情數據統計,截至2月21日10:00,已有涉及此輪事件的5440篇相關媒體報道、16.7萬篇微博和6393條微信。其中雖然有客觀理性的報道,但不理性聲音仍占據大多數。隨著部分地方單位違規發布尚未定論的事件信息,加之通過微信、網絡快速傳播,一些偽專家、營銷號為提升關注度,罔顧科學的真實,在沒有對產業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發聲,嚴重誤導公眾。如果任由這種聲音和現象蔓延,將不僅會使社會的焦慮情緒上升,也會影響到國家的聲譽。
?
各方聯動防控 科學引導輿情
?
分清責任主體,多方聯動防控——源頭防控以有效切斷豬瘟傳播途徑。專家們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
一是加強源頭管理,嚴控疫情傳播。養殖、運輸、屠宰等環節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應嚴格把控,防止帶病豬肉進入食品加工環節,將非洲豬瘟消滅在源頭。在嚴格管控源頭中,尤其還應嚴控“泔水養豬”。養殖屠宰相對集中且產值只有9000億元,而肉制品加工企業有9萬億元且*其分散,從相對集中的養殖屠宰源頭來嚴加防控,是防控豬瘟疫情的關鍵。
?
據記者了解,對于疫情防控,國家相關部門始終在全力行動。作為生豬養殖、屠宰、流通監管部門,農業農村部一直在持續根據疫情出臺相關政策。1月2日,農業農村部緊急下文,要求非洲豬瘟控制源頭的所有生豬屠宰廠,從2月1日起必須具備非洲豬瘟檢測能力,屠宰過程中每批生豬進行非洲豬瘟檢測。2月1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文,要求豬肉制品生產企業進一步做好非洲豬瘟防控。
?
對于疫情防控,大多食品企業會由專門的供應商質量管理團隊,現場核查供應商的實際工作是否到位。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自去年8月份以來,不少食品企業就安排了專職人員對供應商不定期進行飛行檢查,主要關注供應商用到的活豬是否來自非疫區、其防疫與消毒措施是否到位、駐場獸醫的工作是否放心等。
?
二是規范信息發布,避免群眾恐慌。建議事件信息統一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地方各單位(機構不得私自發布、傳播相關信息,避免不完善的信息誤導群眾,避免造成社會恐慌。
?
三是依法依規處置,避免過度執法。生產經營環節的抽檢應盡快建立可靠的檢驗方法,并制定操作規范,嚴格規范監督抽檢。各地監管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依法依規處置問題產品及企業,避免矯枉過正,造成問題泛化。
?
四是組織專家對事件進行深入研討。除評估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外,應對其他國家的防控措施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我國的防控路線圖。
?
五是完善制度,科學地厘清各方責任,共同構筑非洲豬瘟防線。現有豬肉原料采購規定無法確保原料不攜帶ASFV,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應管理制度,明確各環節各方責任,各方嚴格按照制度規定,各司其職,團結協作,共同防控非洲豬瘟。
?
六是官方主動發聲,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目前,輿情發酵中缺乏權威的聲音,科學的解讀被不客觀、不理性的輿論淹沒,亟需官方聚焦各方力量共同發聲,激濁揚清,積*導引輿論,消除公眾疑慮,為打贏消除非洲豬瘟這場持久戰保駕護航。建議加大正面輿論宣導,不能讓自媒體和各類媒體以及偽專家隨意發酵放大,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輿情管控。
?
七是關注輿情發酵,警惕幕后推手。目前國際上有60個國家發生了非洲豬瘟的疫情,到目前僅有13個國家根除了非洲豬瘟疫情,北美、澳新等少數國家和地區未發生疫情。監測顯示,2018年1月1日—2018年9月17日,全球暴發疫情2868起,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像中國一樣引起大規模的輿論傳播。在中美談判的大背景下,連續、不間斷地傳播中國的負面信息,中國食品企業迫于這些負面信息的壓力,大多放棄購買9000元/噸的本土豬肉(肥膘,大規模采購11000元—12000元/噸的進口豬肉。此事件應值得我們警惕,也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對部分政府內部文件在網上公開傳播問題的關注。
?
專家們指出,此輪非洲豬瘟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已開始在國際上顯現,不僅相關產品在境外下架,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聲譽及形象。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對非洲豬瘟的源頭管控異常艱難,短期內難以化解。如果任由事件發酵,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應對非洲豬瘟的持久戰,亟待各方聯動防控,并科學引導輿情,既有效切斷豬瘟蔓延途徑,同時讓百姓科學認知豬瘟。
?
鏈接1
歐洲食品安全局對非洲豬瘟的說明
?
非洲豬瘟(ASF是由復雜的DNA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僅影響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種,僅會傳染家豬、疣豬、灌木豬、歐洲野豬和美國野豬中。
?
ASF起源于非洲,主要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許多國家,其中大多數國家至今仍有疫情。在西歐,ASF在撒丁島傳播。2007年,ASF傳播到跨高加索國家和俄羅斯。
?
即使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ASF也能很好地存活。一些軟蜱已被證明是ASF病毒庫和載體。
?
傳播——通過染病動物和健康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播;間接傳播通過喂食含有受感染肉類的垃圾,通過污染物(房屋、車輛、工具、衣服或通過生物載體(軟蜱傳播。通過病畜和死亡動物,載體動物(特別是非洲野豬和地方性地區的家豬和軟蜱的血液,組織,分泌物和排泄物傳播。
?
該疾病不會影響人類或其他物種。
?
預防——在自由貿易國家可以通過進口管制,處理來自受感染國家的飛機、船舶的廢棄食品來實現。
?
疫苗——至今沒有針對ASF疫苗。歐盟通過第六和第七個框架研究項目為ASF疫苗的研究提供大量資金,但目前仍未成功得到候選疫苗。
?
在疫區,通過撲殺所有豬,破壞尸體和垃圾,清潔和消毒,指定感染區和控制豬的調運以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追蹤來源和可能的感染傳播來控制。
?
ASF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具有非常嚴重和迅速傳播的能力,對任何國家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或公共衛生影響,在動物和動物制品國際貿易中是首要關注對象。
?
鏈接2
全球非洲豬瘟疫情管控動態
?
歐盟委員會709號決議:按疫病傳播能力將活豬、豬肉、豬肉制品等分成不同控制類別
?
歐洲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發生豬瘟事件,*早于1978年在意大利發生,此后,陸續傳播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蘭等東歐國家和地區。為應對非洲豬瘟在部分成員國發生而制定的動物健康控制措施,歐盟在2014年達成了控制豬瘟疫情的相關法規性文件,具體措施主要是從隔離防疫的角度進行控制——歐盟委員會于2014年發布709號決議,同時廢止落實委員會2014年178號決議。所有控制措施是基于防疫的目的,而非避免傳染人或擔心造成人身安全。主要的控制措施是限制貨物流動,對發生疫病的地區根據疫病情況進行等級分類。同時,按疫病傳播能力將活豬、豬活體(包括精液、卵子、豬胚胎、豬肉、豬肉制品分成不同控制類別,從這兩個維度控制貨物流動。例如,禁止活豬從有疫情的區域往外運輸,豬肉在有健康合格證的情況下可以從疫情輕微的區域運出等。由于對源頭的有效防控,截至目前,歐洲未發生一起肉制品產品召回事件。
?
羅馬尼亞:受豬瘟疫情影響 豬肉及豬肉制品出口量銳減 進口量攀升
?
長期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在全球此起彼伏。今年2月15日,美國農業部外國農業服務信息公開報告顯示,羅馬尼亞自2017年7月份發生**起豬瘟病例以來,截至2019年1月份共發生了1137起病例,銷毀病豬36.6萬頭,約占整個羅馬尼亞存欄豬量的8.86%。在該國西部地區發病豬比例達到18%以上。基于這一影響,該國2018年**季度進口的豬肉及豬肉制品進口量較2017年同期增長20%,相反該國豬肉的出口銳減,2018年1至10月份出口量較2017年同期減少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