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由 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舉行的《中國安全 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結題暨發布會在京舉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出席發布會。會議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時報社社長、國研經濟研究院董事長王忠宏主持。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有關部委的專家參加了發布會。
?
會上,國研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布發布《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并介紹了主要內容。報告分別從食品安全現狀與問題、安全食品是食品安全問題解決的*佳方案、食品溯源體系建設、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的若干條建議、烏蘭察布市示范工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國民健康的必然需要,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食品安全實施黨政同責,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是“讓人民吃得放心”的具體要求,并且把我國的食品安全從社會問題上升到了國家戰略。
?
報告稱,在國家食品安全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的通力協作下,盡管我國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但食品安全問題仍多發、頻發。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劉崇森在發布會上介紹說,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二是農殘、重金屬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三是非法添加和摻雜使假;四是利用互聯網針對中老年等特殊群體的食品、保健品欺詐。
?
報告表示,消費者需要安全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食品,形成社會信任的安全消費環境是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如何促進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對此,報告提出九條建議:
?
一是建設國家安全食品安全追溯大數據平臺?!盎ヂ摼W+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體系完成,實現對安全食品完成一標一物一碼的追溯。建立安全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成為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追溯體系。
?
二是明確主體權責,強化共治意識,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各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治理體系,變“監管”為“治理”,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共治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媒體、公民等。在理清共治主體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主體在共治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權力、責任、利益的統一。
?
三是完善食品法律責任體系。應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 食品安全法條例實施細則》,從法律上對食品安全的方針、原則、政策、措施及監管體制、主體、法律責任等予以規定。
?
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法規體系,增強執法效力。有關部門應加緊研究制定適合我國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包括食品本身的標準,加工操作規程等各項標準,以及標準體系的協調和統一,建立科學、統一和易于實際操作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
?
五是創新監管體制機制,加快建設電子監控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推動企業主動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并增加食品安全保障投入,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建立全方位的市場監管體系,使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從而形成食品安全管控無縫隙、精細化、企業與監管部門雙贏的大數據監管新模式。
?
六是建立互聯網信息化監管和安全食品電商銷售新模式。依托無線網絡、GPS定位、移動終端等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移動監管平臺”,實現精準定位和移動執法,實現從傳統監管向快捷、精準、高效的信息化監管轉變。
?
七是安全食品標識的應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食品的安全標志。“安全食品”和“安全飲品”證明商標是食品、飲品屬性的標志,具有傳遞信任的證明力度。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通過食品安全認證機構對食品的安全認證或食品的安全檢測,應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認證標準。
?
八是營造良好的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環境。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創新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標準化服務和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安全食品產業鏈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結合現有資金和基金渠道,為企業開展產業鏈創新與應用提供融資支持。
?
九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食品企業須完成信用資質認證,用信用來捍衛我國的食品安全,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事關基本民生。治理食品安全風險,防范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全社會食品安全滿意度,是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