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王良錄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醫師
周 ?薇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
有的人吃了 草莓就口唇面目腫脹,有的人吃了 花生就呼吸困難,這就是食物 過敏的常見例子。已有研究表明,全球食物過敏的發病率呈增長趨勢。
?
食物過敏危害大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周薇介紹,大多數食物過敏出現在患者出生后**年或第二年,食物過敏在1歲時的發病率峰值大約接近6%~8%,然后逐步下降直到童年晚期,之后發病率穩定在大約3%~4%。
?
周薇介紹,從臨床表現來看,患者在不明確變應原的情況下,常“毫無來由”地起皮疹、渾身腫、喉頭發緊,甚至暈厥。患者食入變應原后感覺嘴麻、嗓子癢,這是*輕的表現;重癥者會渾身起皮疹、皮膚腫脹;*嚴重的反應是過敏性休克、急性哮喘、喉頭水腫等,甚至能導致死亡。
?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醫師王良錄表示,食物過敏有三大類,包括免疫反應是IgE介導的、非IgE介導的,或者二者的結合。引發IgE介導食物過敏(速發的常見食物種類很多。其中急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以及接觸蕁麻疹,可由多種常見食物誘發;嚴重過敏反應更常見于食用花生、樹堅果、貝類、魚類、牛奶和雞蛋;食物相關運動誘導的嚴重過敏反應(FDEIA,指進食特定食物變應原,進食后運動,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才發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常由小麥、貝類、芹菜等誘發;口腔過敏綜合征(食物-花粉交叉過敏反應,常由生的水果蔬菜誘發,熟食可能耐受;速發胃腸道過敏反應,可由食用多種常見食物誘發。在細胞介導(延遲反應或慢性反應的食物過敏分類中,牛奶、大豆、大米、燕麥、肉類會誘發小腸結腸炎綜合征;牛奶常引起過敏性結腸炎;而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常由香料、水果、蔬菜誘發。IgE和細胞介導混合型的過敏反應中,引起特應性皮炎的常見食物有多種,特別是牛奶、雞蛋,而嗜酸細胞性食管炎、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可由多種食物引發。
?
檢查診斷莫忽視
?
周薇介紹,食物過敏的診斷方法包括詢問詳細病史及家族史,提倡患者記錄飲食日記,把每次發病時的環境、情景、癥狀、就診情況等詳細記錄,醫生據此才能去偽存真,尋找蛛絲馬跡,鎖定數量有限的可疑食物,以辨別食物與癥狀的關聯度,有的放矢地做進一步檢查;并結合癥狀及檢查結果,與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其他疾病,如濕疹、消化系統疾病、哮喘等進行鑒別診斷。
?
同時,還要進行一定檢測來篩選出變應原,體外變應原檢測包括皮膚點刺試驗(SPT、皮內試驗、斑貼試驗以及變應原特異性IgE(sIgE檢測。SPT是檢測食物過敏的*佳方式,皮內試驗是毒液過敏和藥物過敏診斷的重要方式,斑貼試驗用于接觸性皮炎或遲發型藥物超敏反應等疑似IV型過敏性疾病患者的診斷。sIgE檢測可以快速篩選患者致敏譜,且沒有不良反應的風險。
?
SPT和sIgE的結果可以說明食物引起的IgE介導的過敏反應的可能概率,年齡不同,試驗結果的意義不同,對于不同食物其結果判斷也不同,需要密切結合病史綜合考慮。嬰幼兒即使IgE濃度小于0.35kUA/L,也不能忽視疾病風險。食物激發試驗準確而敏感,是檢測食物過敏的金標準,但會有嚴重反應的風險,需要進行嚴格監控。SPT和測量sIgE抗體比激發試驗安全,但缺乏特異性,而且并不總是與臨床反應有關。
?
食物過敏的診斷方法還包括排除法,也就是懷疑食物過敏,回避飲食,癥狀無消失,則排除過敏;癥狀消失,食物再引入,癥狀再出現,確定過敏。這種方法只適用于非IgE介導的輕中度食物過敏。
?
王良錄表示,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二者機制不同,是免疫機制和非免疫機制的區別。牛奶不耐受、吃辣椒拉肚子、喝酒臉紅等屬于食物不耐受。另外,在食用芒果、西紅柿、桃等水果后嘴巴周圍出現紅腫、刺癢癥狀,并非一定就是食物過敏。可以將這些水果切成小塊,避免接觸嘴周圍皮膚,如果吃后沒有上述癥狀,也可能只是刺激性皮炎,而非食物過敏。
預防治療不放松
?
王良錄表示,花粉過敏患者中,至少有10%伴有食物過敏,變應原包括蔬菜、水果、堅果植物蛋白等。對于一些已經明確造成過敏的食物,一定要避免接觸和食用;懷疑食物過敏,特別是過敏反應比較重,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
?
食物過敏的治療主要是抗過敏及對癥治療。應用抗組胺藥物是主要治療手段。嚴重食物過敏患者則需要進行多學科聯合治療,如食物過敏導致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或其他疾病的治療;有的患者需采用激素及抗休克治療。輕者及時治療可治愈,嚴重者預后差。
?
食物過敏事件是可以預防的;對于食物過敏,回避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在過敏尚未出現之前,家長要了解一些食物過敏相關知識,學會認識預包裝食品標簽,及早為嬰幼兒添加輔食,食物過敏高危孩子需要早期添加輔食,不要錯過嬰幼兒對食物過敏耐受的窗口期,過晚添加反而使過敏風險增加。已經出現過敏的食物需要避食;輔食的添加要循序漸進;必要時進行變應原檢查和激發試驗。
?
專家提醒,檢查變應原的目的**是讓患者了解自己應該避開哪些食物,這是預防過敏性休克的*主要方法。不但確診時要查變應原,確診后每1~2年還要定期復查,以此了解變應原有沒有變化,從而更好地回避風險。指標逐漸下降可能預示著耐受的到來;持續不降或升高預示著持續過敏的存在,與兒童期及成人期的哮喘、過敏性鼻炎有關。
?
標簽是消費者了解預包裝食品成分的**途徑。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7718-2011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列出八類致敏物質,鼓勵企業自愿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