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一段“ 木耳打藥”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熱傳,視頻中一 男子身背打藥箱在一片木耳地里打藥,在與拍攝者的對話中稱,栽培木耳過程中要打多種藥,包括 除草劑、 殺蟲劑,有的甚至還要打 激素等營養藥,并稱這樣的木耳自己不敢吃。一時間,該視頻被大量轉發,不少網友擔心,打過藥的木耳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視頻一出,不少網友驚呼,連木耳也打農藥,實在太可怕了。與此同時,也有網友對該視頻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正常情況下栽培木耳根本無需打藥。
?
吉林的木耳種植戶邱先生對中國之聲表示,自家已種植木耳十多年,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擺放木耳段之前都要對地面進行平整,并鋪上一層塑料布,一來防止土壤在澆水時飛濺,二來防止雜草生長,沒有聽說過需要打藥。
?
對于公眾的質疑,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木耳在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但總體是以防為主,以治為輔。我國目前在食用菌上登記的農藥有氟蟲腈等大約十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實際使用的大概有20種左右,所以,木耳在生產過程當中要使用農藥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只是說木耳本質上是一種菌類,農藥在殺滅有害菌和害蟲的同時,勢必也會殃及木耳,會造成藥害,從而影響產量。
?
朱毅認為,**要明確農藥殘留和農藥殘留超標是兩個概念,總體而言目前人們食用的木耳農殘超標的幾率與種類相對較少,因此不必過度焦慮。現在也有很多木耳能達到有機木耳的標準,它們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是不需要使用農藥的。通過浸泡和烹煮,木耳的農殘含量會大幅下降。此外,大家吃的木耳通常都是干木耳,在曬制的過程中,農殘也會進一步降解。
?
針對網傳的這段“木耳打藥”視頻,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聲明,嚴厲譴責“黑木耳頻繁用農藥”惡意視頻。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茂林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表示,視頻中所反映的內容存在諸多疑點,其中所說的除草、殺蟲等環節都與實際生產不符。視頻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可能會對不了解食用菌生產實際的消費者產生誤導。
?
據了解,該視頻在網絡大量傳播后,中國食用菌協會**時間接到了全國各地的菇農及行業協會的反映,目前正在與為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國家網信辦等部門密切溝通。同時,高茂林也提醒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不要輕信謠言或傳播謠言。
?
不僅限于木耳,有關食品的謠言時不時就會引爆熱點。根據2018中國食品辟謠論壇發布的數據顯示,食品仍是網絡謠言重災區。根據網絡謠言所涉及的領域進行分類,食品類別占比高達45%。
?
2016年,一段指稱無籽葡萄是用避孕藥培育出來的視頻在朋友圈瘋傳,視頻中兩人對話稱,無籽葡萄是因為“沾了避孕藥”不能給孩子吃。隨后,這一說法被證實為謠言,市面上銷售的無籽葡萄與避孕藥毫無關系。然而近日,網上流傳一段視頻,卻讓這一早在兩年前已經辟謠的謠言波瀾再起。視頻中除了無籽葡萄之外,還出現了黃色液體浸泡榴蓮,甘蔗橫斷面噴灑液體,用不明液體沖洗香蕉、橘子、茄子等畫面。然而在查閱相關公開資料后,記者發現,視頻中的很多說法都是“老謠言。”
?
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看來,食品類謠言的廣泛流傳,正是利用了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普遍關注的心理,產生的負面效果非常惡劣。如果傳播者明知道這是不實信息、虛假信息還繼續傳播,可能要接受刑事懲罰。
? ? ? 相關報道:
中國食用菌協會關于嚴厲譴責制作 “黑木耳經常頻繁用藥”惡意視頻行為的聲明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