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體蓬勃發展、交流門檻越來越低、信息獲取方式趨于多樣的今天, 監管部門需要有更專業的方式與公眾和媒體進行溝通。尤其是 食品安全領域作為輿情事件的多發領域,如何實現信息公開,渠道暢通、有效溝通,是每個食品領域監管者都面臨的課題。
?
7月19~20日,2018年全國食品 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2018新食局”公開課在 北京開講。今年的“新食局”公開課的受眾從媒體記者拓展到 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四十多名學員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大市場監管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彌合政府、專家、公眾之間的信息鴻溝,妥善應對 食品安全風險。
?
食品安全與百姓認知存在落差
?
“權威數據顯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公眾的飲食安全得到保障。然而,客觀上的食品安全不代表公眾有足夠的安全感。”公開課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指出,食品安全狀況和公眾的認知度始終存在落差。
?
據2014年中國工程院的調查數據,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僅為13%;2016年北京、長沙、成都三地對消費者的問卷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指數僅在50%左右。“*為典型的是嬰幼兒配方乳粉,2017年的抽檢合格率為99.5%,是目前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高的,其質量安全指標和營養指標與國際水平相當。然而,一項在全國20個省份針對購買嬰幼兒奶粉的媽媽群體開展的認知調查數據顯示,六成以上受訪者選擇購買進口奶粉。”羅云波說,食品安全信心的缺失,會消解政府公信力、消解公眾對食品安全鏈的信任,對我國食品產業也造成巨大打擊。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也在多個場合提出,食品安全問題對公眾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不亞于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鵬歸納了影響人們風險感知的20個風險因子,其中包括:是否受個人自身控制,是否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延遲性的還是即時性的,對兒童的影響等等。此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新聞報道的群體和地區“溢出效應”和擴大效應、負面事件的同質性、互聯網媒體的強勢、群體的風險夸大心理、有限的食品安全知識都可能是原因。但劉鵬認為,“缺位的風險溝通可能是*為重要的原因”。
把握風險交流的正確方向
?
“風險交流的目標,在于通過提供信息,增進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理解,促進理性決定,彌補認知差異,凝聚共識。”羅云波說。
?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頂層設計和理論探索。比如,新修訂《 食品安全法》和各部門規章中已逐步納入風險交流相關條款;相關部門已初步形成風險交流的工作體系;地方也在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會商機制。2017年10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還專門針對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出臺了指導意見。此外,監督抽檢信息的公開、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輿論熱點的積*回應、及時發布消費提示和風險解讀等舉措,也在積*地搭建政府和公眾溝通的橋梁。
?
但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形勢依然嚴峻。羅云波表示,在信息生產碎片化以及傳播渠道多樣化的沖擊下,謠言傳播出現了多主體、跨平臺、易反復的特點,傳統宣傳教育的影響力、引導力嚴重受限。市場化為導向的媒體環境也嚴重擠壓了科學傳播的空間。
?
“在經濟杠桿的作用下,科學聲音經常被淹沒在娛樂化的汪洋大海中。交流部門與主流媒體的協作機制還不完善,例如電視臺在進行某一專題科普節目時,有時會穿插內容與之相反的廣告;在電視節目里推介的特色美食中,有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羅云波表示。
?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佩智指出,新聞媒體是推進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食品安全形勢的好轉離不開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要通過開展風險交流、普及科普知識、培訓傳播本領等手段,進一步增進媒體與政府的溝通,共同提升新聞報道水平和新聞宣傳工作技能,共同提高食品安全科學素質和媒介素養。
?
此外,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還面臨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匱乏的難題。“科普宣教的主力——食品科學界對于科研成果向公眾認知轉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缺乏把科學傳播作為核心工作的動力,交流內容往往不能觸及公眾核心關注點。”羅云波說。
?
重視突發事件的輿情影響
?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某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在網上甫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國輿論,將原本區域性、帶有某種偶然性的問題,變成全民“圍觀”的公共話題。在公開課上,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娟指出,要高度重視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如今大量網民通過互聯網來獲取食品安全的相關信息,對網絡媒體上產生的海量輿情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為食品安全風險的預測防控提供及時、動態的決策信息。
?
“大數據監控的目的,就是為了彌合目前公眾的認知與科學家、監管部門認知之間的落差。”她表示,有效的食品安全監測可以降低80%的輿情處理成本。
?
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新聞發布將在輿論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徐卓陽指出,新聞發言人的發言應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新聞”是出發點,“發言”是要始終秉承服務意識,而“人”是發言的*后的落腳點。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就是為了讓政府和職能部門不回避問題,對于核心的問題、關鍵的問題、要害的問題必須給出清楚明白的回應。
?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則通過多個在信息發布過程中引發輿情與誤解的案例,提出了三點建議:“如實發布數據是對的,不加以合理解釋是錯的;不斷發布信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能是擠牙膏式的發布;承認錯誤是對的,被逼道歉是錯的。”
?
本次公開課上,學員們還分組圍繞 “虹鱒魚假冒三文魚”“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等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模擬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食品科學專家”“監管部門負責人”等角色登臺亮相。通過模擬新聞發布會,無論是參會的監管人員還是媒體記者,都深刻感受到權威信息發布、正確輿情應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