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塑戰速決”——這是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在許多環保專家看來,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
十年前,面對 白色污染問題,我國便開始推行了“ 限塑令”。毫無疑問,“限塑令”確實顯現出了一定的效果。
?
但“限塑令”帶給人們*大的感受卻是:只有大型超市里的 塑料袋要花錢購買,農貿市場、小商鋪里免費使用的塑料袋依然隨處可見。更為尷尬的是,十年間,“互聯網+”促使快遞、外賣等新業態迅猛發展, 塑料餐盒、 塑料包裝等消耗量快速攀升。在這些行業中,“限塑令”幾乎形同虛設,作用也逐漸被弱化了。
?
曾經,若即若離
大型商超塑料袋使用量降七成
?
根據海南省生態環保廳有關科室的負責人的介紹,如今,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下降了七成。
?
上周末的晚上,在機關單位工作的蔡斌領著妻子去海口紅城湖路一家超市購物。“限塑令”后,小倆口已經習慣了自備購物袋。
?
“每次去逛超市都會拿一兩個布袋,比塑料袋結實,還不勒手,而且也環保。”蔡斌和妻子希望給孩子做個榜樣,盡量減少塑料袋使用,妻子的包里更是常備布袋。
?
而除了環保意識的提高,不少顧客自備購物袋是覺得買塑料袋不劃算了。“限塑令”后,超市的塑料袋需要花錢購買,大多數超市里,小號購物袋需要兩三角錢,大號購物袋需要四五角錢。“三四毛錢一個塑料袋也不便宜,還不如自己帶購物袋。”60多歲的趙桂芳也堅持自備購物袋。
?
后來,峰回路轉
農貿市場塑料袋依然隨處可見
?
相比較于大型超市塑料袋使用量的下降,“限塑令”對農貿市場卻影響甚小。大路街附近的一家農貿市場是62歲的符阿姨每天買菜的地方,小到買幾顆大蒜,菜販都會提供免費塑料袋打包。“每個攤位都給袋子,用不著自己帶購物袋,買一次菜回來,*少都得有四五個塑料袋。”符阿姨說。
?
“每天一兩百個吧,不算多了。”說起每天塑料袋的使用量,該農貿市場內一個蔬菜攤位的老板指了指不遠處的另一處攤位,“他們那兒用得更多,一個月光袋子的成本就得上千塊。”按照他的說法,整個農貿市場六七十個攤位,**的塑料袋用量至少六七千個。
?
免費提供塑料袋打包幾乎是海口所有農貿市場的“規矩”。攤位較大的,一般至少得備上大號、小號兩種塑料袋。而包括菜販和市民都認為,提供塑料袋打包是情理之中的事。“買菜不給塑料袋裝,下次誰還到他那家買啊。”這種觀點在市民中占據了主流。
慢慢,刻骨銘心
街邊小店塑料袋用量“不落下風”
?
“限塑令”監管弱化的場所還有各式的街邊小店,包括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等,這些場所每天用的塑料袋數量與農貿市場相比,絲毫“不落下風”。
?
在海甸島二東路附近的一家小商鋪里,散裝零食架上,放著一摞紅色塑料袋,任顧客打包。“**怎么也得用掉上百個袋子吧。”小店老板并沒有特意計算過使用量,但一般情況下,店里的小號塑料袋一兩天就會用完一大包。
?
在龍昆南路的一家早餐店,店老板告訴記者,店里一個早上得用掉四五百個小號白色超薄塑料袋。記者觀察發現,一位顧客買了六個包子,老板用了4個塑料袋打包,類似一個人用掉三四個塑料袋的情況并不少見。
?
思念,接二連三
快遞、外賣 增加塑料袋用量
?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還面臨新的難題。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興起,快遞、外賣行業的塑料使用量飆升,給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帶來了新的困擾。
?
快遞過度包裝一直為不少環保人士詬病。許多網購商品在包裝時,往往重復包裝,使用多個塑料袋。而包裹內用以防損的填充物,也越來越多地用到泡沫、充氣袋等塑料制品。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去年快遞業塑料袋使用量約147億個。其中大多數含有無法降解的塑料袋,多是用二次料再造生產,回收后沒有再生產和再制造的價值。絕大多數包裝和其他垃圾一樣,只能選擇填埋或焚燒。
?
除了快遞塑料,外賣行業中的塑料袋使用量同樣驚人。根據某外賣平臺發布的外賣大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各大外賣平臺每日產生的訂單總和在2000萬單左右,以每單外賣使用一個塑料袋計算,全年使用的外賣塑料袋高達73億個。
?
一份外賣,幾個塑料袋包裝是每個叫外賣的消費者經常會遇到的情況。一家外賣商家表示,外賣包裝中的塑料盒需要客戶買單,一般每個一元,這也是利潤的一部分。但塑料袋就是店家成本,保守計算,每天都的使用量也不少,所以不會去考慮這些塑料制品是否為可降解產品,因為可降解材質或者紙盒成本太高了。
名詞解釋
限塑令
?
2007年12月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發布,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 ? ? 相關報道:? 限塑十年調查——《致曾經的ta的一封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