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知識匱乏,普通消費者往往難辨真偽。前些日子,李先生就遇到了真假新茶的煩心事。 ?
李先生花了1200元在浙江 寧波鄞州區橫石橋茶葉市場,買了一批聲稱剛剛上市兩三天的 龍井新茶,想著請茶商朋友品鑒品鑒。沒想到對方連嘗都沒嘗,就說李先生上了當。
?
上篇:茶葉市場貓膩揭秘(上——真假新茶?
?
茶葉批發商:“這個茶一聞,馬上就知道是陳茶。”
?
這位茶商表示,今年的龍井新茶,*近才剛開采鮮葉,正式上市還得過些日子,很多茶商都會在這個時候處理庫存的陳茶。聽茶商朋友一說,李先生頓時傻眼了。
?
隨后,記者趕到了鄞州區橫石橋茶葉市場,李先生購買茶葉的這家店鋪,面積約200平米,主營鐵觀音、普洱茶、紅茶、綠茶等各類茶葉,記者看到,這里也算是市場內規模較大的一家茶葉鋪了。此時,店里的老板正在給顧客介紹茶葉。
?
顧客:“這個就是今年春季的新茶?”
?
店家:“剛剛出來的,剛剛出來兩天了,一千兩百元一斤,現在新茶沒賺錢的。”
?
?
對于這批茶葉的品質,老板很有自信。
?
“很透明的,綠茶每個人都懂,你只要細、芽頭完整,就要貴。”
*終,兩位消費者以一千兩百元每斤的價格買了半斤茶葉。誰知消費者一走,這位老板的說法就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這是去年的明前茶,今年的本地的要過幾天(才上市。”
?
當天,我們邀請了一位業內人士,來店里購買新茶。此時,老板又拿出了那包去年的明前茶,開始推銷起來。
?
“新茶上的不多,沒幾斤了,我現在賣掉只剩下三斤、四斤茶葉了。”
但是,當業內人士對這批茶葉的品質提出疑問時,老板立即改了口。
?
業內人士:“你這個鮮爽度沒有那么鮮啊。”
?
店家:“對對對。”
?
業內人士:“甜味是有的,但是鮮爽度沒有那么夠。”
?
店家:“這么早的茶葉都是蓋棚的,它一顆一顆塑料布捂起來的,哪有這么早的(新茶,這種茶已經反季節了。”
?
?
這次, 這批茶葉從明前茶搖身變成了反季茶、大棚茶。老板私底下說,面對更加專業的顧客時,他還有別的絕招。
?
店家:“可以調進去的,你再過一個月來買就說是新茶了,沒有陳茶了。”
?
記者:“那價格呢?”
?
店家:“價格可以提上去了。”
?
記者:“就是可以把陳茶當新茶賣了吧?”
?
店家:“嗯。”
?
?
老板口中的“調茶”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為了一探究竟,記者應聘入店,在沒有顧客的時候,老板會將這些陳茶放入一臺類似烘箱一樣的機器里,大約一個多小時后,拿出了烘好的茶葉。
?
“聞一下香氣有沒有上來?很香啊,這個不會烤一烤就變色。”
原來, 正是通過這臺機器,陳茶在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溫度的烘焙后,本身的霉味會被驅散。陳茶搖身一變,成了新茶。
?
記者:“一斤能賣多少錢”
?
店家:“七百元至八百元。”
?
記者:“不烤的話呢?”
?
? ? ??店家:“不烤不好賣。”
?
記者:“那這些茶烤完以后一個月后它就是?”
?
店家:“不用一個月,現在就可以當新茶賣了。”
?
?
?
短短幾天,這些高仿新茶被陸續加工出來。其中一部分還被送往鄞州區金鐘茶葉市場的分店。記者估算了一下, 這批高仿新茶大約有三十斤,如果按每斤七百元的價格出售,老板可以獲兩萬一千元,但是如果當陳茶賣,以正常的市場價格,老板可能連一半都賺不到。
?
?
那么,這些高仿的新茶是否真的毫無破綻,記者帶著店里的陳茶,和烘焙過的高仿茶,找到了奉化林特總站茶葉專家、奉化曲毫創始人——方乾勇。在不告知陳茶、高仿茶和新茶的情況下,方乾勇通過茶葉的香氣,沖泡,有了判斷,他發現中間的這款茶經過了烘焙加工。
?
奉化林特總站茶葉專家方乾勇:“不可能光把霉氣烘掉,霉氣烘掉的時候,香氣也烘掉了一部分。”
?
?
*終,方乾勇在品嘗過三杯茶以后得出了結論,兩杯陳茶經過一年之后,茶葉濃度比較淡,特別是經過烘焙的高仿茶,味道就更淡。為此,他提醒愛喝茶的消費者,買茶葉的時候*好先泡一下茶。
?
?
? ? ? 奉化林特總站茶葉專家方乾勇:“*好用杯子泡一下,如果有陳味的、滋味比較淡的、沒有新茶那種濃度,那么也可以基本判斷這個是陳茶。”
?
看人賣茶,以舊當新,以次充好,讓消費者難辨真假,屢屢上當。但茶葉市場里的貓膩遠不止這些,有些商家還會通過虛構茶葉年份、混淆茶葉等級來謀取暴利。
?
下篇:茶葉市場貓膩揭秘(下——那些不為人知的陷阱
?
記者臥底的這家茶葉店主打的濃香鐵觀音,也就是俗稱的老鐵,是近幾年剛剛興起的茶葉,店家一邊給大家分茶一邊開始講述這款陳年老鐵的種種好處。
?
顧客:“這個喝幾杯會打嗝、消化嗎?”
?
店主:“通氣,沒有接觸過的人很快的。”
?
一番品嘗之后,店家開始掐準時機向客戶推銷這些茶葉,老板介紹,店內在售的老鐵共有紅色、金色和黑色三種包裝。
?
?
? ? ? 老板說,“老鐵”的等級越高,就意味著茶葉的品質越好,價格自然也就越高。
?
“這是三級茶,這個三百元一斤。”
?
?
? ? ? 但是記者發現,同一種包裝的濃香鐵觀音在總店和分店的身份卻不一樣,這種紅色包裝的三級茶在分店里,搖身一變成了特級茶,價格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
記者:“這個也是特級的?”
?
分店老板娘:“嗯,特級它分好幾種的,特一特二的。”
?
記者:“你確定這個是特級的?”
?
分店老板娘:“確定,這個你放心,你自己喝喝也知道的。”
?
記者:“五百元一斤?”
?
分店老板娘:“是的。”
?
?
?
? ? ? 紅色包裝的三級茶怎么到了分店就變成了特級茶了呢?老板娘向記者傳授了賣茶的套路,原來這賣茶不僅要學茶葉知識,還要懂營銷,同樣的茶,對不同的顧客就要有不同的說法。
?
記者:“老板跟我說是三級的。”
?
老板娘:“嗯,是的。”
?
記者:“其實這個就是三級的茶?”
?
老板娘:“對的。”
?
記者:“那說成特級的沒關系嗎?”
?
老板娘:“沒事 , 你能說成特特級也可以。反正只要合顧客的口味,你愛咋講就咋講。”
?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溪鐵觀音國家標準,產品的標簽應符合相關規定,并標示相應的類型和級別。然而,這些茶葉包裝上并沒有任何等級標識,信息也可以隨意更改,再加上消費者鑒別能力有限,像商家這樣用低級茶替代**茶忽悠消費者,已經成為了一種慣用手段。
?
? ? ? 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三級鐵觀音成本價大概是90元每斤,批發價是135元,冠上特級的標簽后,賣到消費者手上就達到了500元每斤。
而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除了混淆茶葉的等級外,一些茶商還通過虛構茶葉年份來抬高價格。
?
媒體臥底茶葉市場:香味可調 年份造假 以次充好
?
店主一再向客戶強調,濃香鐵觀音的年份越久,就越珍貴,當然價格也就越高。
?
茶葉總店老板:“黑色的是20年。”
?
記者:“紅色的呢?”
?
茶葉總店老板:“10年。”
?
?
實際上,店主私下坦白,這些濃香鐵觀音的儲藏時間根本達不到宣傳的年份。
?
記者:“紅色的多少年?”
?
茶葉總店老板:“五六年。”
?
記者:“黑的那個(多少年?”
?
茶葉總店老板:“這個好像是2007年的,也就是11年了。假如05年的你能賣到2000年你就可以了,可以多說幾年,他們白茶不是一樣嗎?”
?
?
正如店主說的一樣,*近流行起來的福鼎白茶,*大的魅力就在于四個字——越陳越香。 這也使得一些茶葉商販,把宣傳的重頭戲放在了儲藏年份上,一時間市場上開始充斥著動輒五年陳、十年陳甚至十幾年陳的老白茶。
?
店家:“白茶是因為它是”一年茶 三年藥 七年寶“,所以它越老對人體的功效就越好。新的大概幾十塊的,稍微有年份的大概兩百多、三百多。它可以收藏,我們還說越老越值錢,年份越高的越值錢。”
?
?
在一家茶葉店鋪里,店家拿出了自家的“鎮店之寶”,一款2005年的福鼎白茶,并以八百元每片的價格兜售給記者。
?
店家:“不舍得賣給你們啦!只有四片了,全國只有八百片。”
那么,這塊老白茶真的像店家所標榜的那樣具有十幾年的年份嗎?記者帶著這餅茶,找到了一位愿意透露內情的業內專家進行鑒別。
?
業內人士:“沒有2005年這么夸張。如果這個茶葉是有13年的話,它(應該有一股中藥的藥香非常明顯,我聞了一下,沒有什么藥香。”
?
?
除了年份造假以外, 專家掰開茶餅還發現,這塊茶餅還存在“以次充好”的情況,外圍包裹了一層相對好一些的茶葉,而里面填充的卻是劣質的茶葉梗與普洱。
?
業內人士:“這種老梗是不應該出現在這里,里面這種修剪茶成本非常低。我們修剪以后是做低檔黑茶,比如說茶磚之類,它這個市場售價能賣到多少錢?這餅茶我看看*多也就七八十塊錢。”
?
?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像這樣標榜著十年以上的老白茶比比皆是,專家表示,一些不良商販為了謀求利潤,會通過人為的工藝做舊茶葉,制造假老茶。
?
專家現場為我們做了一個實驗, 一餅2017年新白茶通過加濕、發酵,**以后,處理過的白茶顏色就比原來加深許多。
?
?
業內人士:“這大概已經過去了20多個小時,這個變化已經蠻大了,顏色已經明顯有點深了。24個小時可以抵一年,五六天時間可以達到五六年,甚至十來年這樣的效果。”
?
就這樣,許多劣質的茶葉,經過了一番包裝之后,價格可以標到幾百甚至幾千,以老茶的名義出售給消費者。
?
業內人士:“我們好的老白茶要靠自然陳化、慢慢地變,一下子給它變的話,茶葉一個是(會不均勻,一個(會有霉菌產生,還有其他的一些不好的菌會產生。”
?
通過調查,茶葉市場中舊茶冒充新茶,等級亂,年份亂等問題已經浮出水面,如今的茶葉市場,僅靠經營者的良心和行業道德顯然無法約束整個市場的無序發展,同時也會影響茶葉市場的良性競爭,希望市場監管等責任部門的執法有效化,出臺更為細化的監管體系,有效整頓那些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嚴格規范寧波的茶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