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食品 安全問題由來已久,屬于全球性問題。近幾年,我國發生很多 食品安全 事件,如2010年1月的 海南 豇豆 農藥超標事件,2011年 瘦肉精事件,2013年毒 生姜事件等。國外同樣如此,1986年 英國 瘋牛病事件,2011年歐洲毒 黃瓜事件,2013年英國 馬肉事件,2017年荷蘭毒 雞蛋事件等。
?
從管理體系來看,可 追溯體系是國際公認的保障手段。發達國家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可追溯體系。我國從2010年開始建立可追溯體系,比國外稍晚些。商務部于2009—2010年開始建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投入近30億元;農業部于2017年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屬于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
?
目前,國內外可追溯體系有三種運行模式:一是歐美國家及地區零售商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追溯模式;二是日本和西班牙行業協會/合作社/農會主導的農產品追溯模式;三是我國政府主導的產品追溯模式。
?
當前,我國可追溯體系面臨三大瓶頸:一是追溯標識易斷鏈,單一環節的產品編碼難以統一,標識防偽能力弱,多環節及多包裝轉換中標識不能有效銜接;二是生產源頭保障弱,生產環節信息技術應用較多,但預警決策能力弱,導致源頭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三是全程管控水平低,供應鏈各環節信息采集手段單一,信息流通不能有效銜接,質量安全全程控制能力薄弱。
?
為了做到提前防控、減少用藥,實時監控、減少腐損,全程管控、精準追溯,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收獲創新成果。
?
動植物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明了果蔬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技術,果園害蟲識別計數裝置對粘蟲、棉鈴蟲、桃蛀螟、地老虎等4種害蟲識別準確率達90%以上;建立了基于實時感知數據的黃瓜病害預警模型,提前兩天以上預警日光溫室黃瓜的霜霉病、白粉病等正確率達85%以上。另外還探明了動物異常行為監測與判別方法,提出魚類福利監控及行為量化分析技術,開發了基于GAP的質量安全管理與控制系統。
?
流通過程品質監測預警 ?冷鏈物流多源信息監測,實現了車輛位置信息、車廂環境信息的一體化感知;冷鏈環境時空模擬,提高冷鏈效率、降低能耗。對于魚類產品貨架期,構建多源信息融合的生鮮農產品新鮮度預測模型,實現了魚類貨架期的快速預測。
?
全供應鏈信息采集與溯源技術創新 ?農產品追溯編碼技術,解決了農產品編碼規則不統一、國內外標準不兼容等問題。
?
在知識產權方面,獲得授權專利99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76項;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193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106篇(Q1以上22篇;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154項;制定頒布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3項、地方標準3項。
?
創新成果在推廣應用與政策分析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追溯應用模式,如天津、廣州、河南、三門峽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天津“放心菜”質量安全追溯,計劃用4年時間,以現有蔬菜示范小區和蔬菜標準園為基礎,建設“放心菜”基地40萬畝,以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制度化、監管信息化為“四化標準”,實現蔬菜質量安全的全面提升。該技術成果在天津10個區縣級72個鄉鎮級應用,覆蓋所有涉農區縣,目前在214家基地得到應用。
?
二是以企業為主導的追溯應用模式。在陜西華圣、北京志廣富庶、江西贛西物流、廣州東升農場等地應用。其特點是以質量控制為核心的內部追溯,增強企業質量安全管理能力,增加產品銷量,樹立產品品牌,增強企業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產地直供社區模式以減環節、降成本、保供應、增便利的優勢在北京得到了快速發展。
?
創新成果在全國得到了有力推廣,已在18個省(直轄市的425個基地、園區、合作社、物流企業得到應用。此外,在經濟效益方面,累計推廣作物(糧油、果蔬782.8萬畝,畜禽1200萬頭(只,水產3萬畝,培訓農技人員10萬余人次。據技術產品應用主體估算,新增產值超29億元。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