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警示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
現象:處處可見“洋食品”
?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人在逛街的過程中留意到,銷售進口食品在一些商鋪已成為一種尋常現象。“洋食品”不僅可以在大型超市見到,就連街邊的小店也不知不覺出現了“洋食品”的身影。
?
10月10日,雖然氣溫不高,下著雨,但市民購買進口零食的熱情絲毫不減。在金街一家進口食品店,店員告訴記者,自從去年開業以后,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錯。因為市民對進口零食的需求量很大,店里進貨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因為有很多進口零食口味特殊,再加上包裝比較吸引人,所以比較受市民歡迎。”該店員說。
?
進口食品店的食品品種齊全,并且每一家店所銷售的食品也各具特色,有的專門經營俄羅斯零食,有的則重點銷售母嬰產品。“我們在開店之前會對每一款食品進行調查,基本上*受歡迎的品種和品牌才會引進。”一家進口食品店的老板說。
?
調查:“李鬼”食品也不少
?
“以前,要想吃進口食品非常難,現在,不管是實體店還是跨境電商,甚至從代購人員那里,都能買到不同國家的各種美食。不過由于很多食品包裝袋上的文字是外文,沒有中文標簽,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假貨。”自封為吃貨的趙女士說,自己和老公度蜜月時去泰國旅游,在導游的推薦下,她購買了當地一款銷售相當火爆的海苔。
?
“蜜月回來后我一直很想念那個味道。跑了幾家超市找那款海苔,雖然買到了,但是價格比較貴,后來我發現網上有店鋪銷售,價錢也比在泰國的低。”趙女士說,她便在網上購買了一些海苔,但總覺得味道不太一樣。
?
和趙女士遇到的情況相似,年過五旬的市民黃女士無意間聽說澳大利亞某品牌奶粉質量很好,于是從保稅店購買了一些。有一次她在網上又看到相同的一款奶粉,于是又買了一袋。“從網上買回來的奶粉沖泡很久都化不開,奶味也很淡。”黃女士說,她懷疑奶粉質量有問題,于是和客服人員聯系,要求退貨,但對方卻一口咬定奶粉是原裝正品,“因為拆了包裝,不能退換貨”。
?
市民除了擔心網購的“洋食品”質量是否有保證外,對選購的進口食品的包裝袋上的文字也頗有微詞。進口食品包裝袋上的洋文讓市民直呼看不懂,甚至搞不清進口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
提醒:請索取購物票據
?
“為保障市民的消費權益,我們特別發布進口食品消費警示。”市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說,市場銷售的有合法來源的所有進口食品(不包括通過海外直郵等方式以個人自用物品申報入境的食品或來源不明的境外食品都應有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載明該進口食品的品名、品牌、原產地、規格、生產日期(批號等信息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
“消費者在選擇進口食品時應觀察其是否具有中文標簽,并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進口食品的合格證明文件。經營者有義務向消費者提供該進口食品的合格證明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應當索取購物票據,如發現購買的進口食品出現質量問題,可以憑購物票據及時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進行投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工作人員說。
?
*后,工作人員還提醒市民,如發現市場銷售的進口食品無合格證明文件、無中文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的,請撥打舉報投訴電話:12331。